他認識但無私交的電影導演,以新作在國外影展備受好評,一掃十年來不得志的痛苦。

但是恭喜裡有一絲嫉妒,這則新聞是真的嗎?老朋友的新作真有那麼好嗎?

表面上看,他在嫉妒這個「人」。但再誠實一點看,這個人的好壞,和自己的關聯實在不大,他的成就不成為自己的阻礙。

也許,他嫉妒的對象是「作品」或「創造本身」。我們在擔心自己永遠沒辦法寫出(拍攝、繪畫、製作、主持…)像某人那樣大受歡迎的作品嗎?為什麼別人能掌握適當的題材,運用適當的技術,加上貴人相助,完成這一次成功的「溝通」?

創作當然是一種溝通。創作人與自我內在主題與形式的溝通、與外在素材、實像、介質的溝通,最後完成了,與欣賞者再詮釋的溝通。

不管是流行文化、商品消費或是嚴肅藝術作品,也不管結果是快樂或遺憾,溝通活動的本質是一致的。

創作人不得志的時候,可能是自己做不出「自我溝通」成功的東西,想到的表達不出來,做出來的不是自己最想要的。

也可能出自「合作溝通」不成功。集體創作藝術中自己的環節沒問題,被其他夥伴拖累或被現實問題干涉(經費、天候、社會因素…),菜就走樣了。

當然,資本主義下創作人不得志的最大原因,很可能是最後一步的「市場溝通」不理想。作品銷售不佳,收入少,地位低,出路差,信心渙散。

只有誠實檢視是哪一層面的溝通出問題,才能真正接受現實。接受自己的失敗,也接受自己的成功。

問問自己:古往今來,多少一流的創作人真正出頭了?真正在生前取得所謂巨大的名利成就?

問問自己:從青澀到成熟,自己多少次創作經驗是得來全不費工夫,多少次又是技巧精準但連自己都無動於衷?

如果肯深入挖掘自己與外在的互動,將會發現:誠實不只是上策,誠實根本是創作人唯一的路。

我們只能創造出靈魂允許自己表達的東西,而且是此時此地願意讓其他人接收的東西。我們無法不誠實地創作,當然也只能誠實地接受創作發表後的結果。

如果誠實,沒有一個創作者是真正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