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政府的政策大力支持與財團的積極投資下,「DRAM」與「TFT-LCD」兩大產業以近似於韓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模式下,已成為現階段全球主要生產重心。而在韓國TFT-LCD產業中,除現代電子的發展較不順遂外,以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LG兩大集團為後盾的兩大面板生產廠商,從1998年末逐漸嶄露頭角,並在後續積極的投資擴產計劃與產銷策略配合下,逐漸將產業主導力量由日本廠商手中搶奪過來。

• 歷史背景比較

回顧韓國發展液晶產業的歷程,Samsung與LG均在90年代初期,以試驗性質產線開始從事TFT-LCD的相關技術開發與量產技術的培養。實際具備量產能力,而足以提供商品化之TFT-LCD產品的生產線,Samsung與LG則是分別在1994年末與1995年初進入第一條生產線的實質量產時程。而在歷經一年多實際量產供貨的經驗學習後,兩家廠商又分別於1996年底與1997年底投入各自的第二條生產線。

1997年由於大尺寸TFT-LCD產品集中於12.1吋,約佔40%。而該尺寸型產品則佔韓國相關業者之出貨比重之75%以上。然而Samsung與LG已在當時認為面板尺寸應用有逐漸擴大之趨勢,Samsung甚至預估在1997第四季時將可能出現14.1吋供不應求的狀況。因此Samsung在當時已開始積極規劃14.1吋面板生產計劃,並在1997年底導入Line 3生產線。LG在當時並未像Samsung般快速地擴增新生產線,也因此導致LG在產能規模與崛起的速度稍微落後於Samsung,而處於在後追趕的狀態。之後在Samsung的三條生產線與LG 的兩條生產線全能量產下,13.3吋已逐漸取代12吋產品而成為佔當時各廠商產出比例50%以上之主力產品。

1997~1998年間所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造成兩大韓國廠商因財務狀況急遽惡化而受創匪淺。LG半導體更因負債規模龐大,在面臨銀行斷絕融資管道困境下,只好將TFT-LCD部門移轉至關係企業LG-LCD之下。然而就在日圓貶值、TFT-LCD供給過剩導致價格暴跌的情況下,Samsung與LG的液晶事業經營策略卻呈現兩極化反應。Samsung認為在面板供過於求、價格持續下滑的情況下,唯有開發新產品,以創造新需求方式來促使面板供需狀況達到均衡。因此在搶攻市場佔有率為前提之下,積極投入液晶監視器市場並以OEM方式供貨給主要監視器業者,最後結合集團本身顯示器事業部(Samsung SDI)與美國子公司來銷售低價液晶監視器,以力求鞏固其在顯示器市場的領先地位。

反觀在LG電子方面則採行較為保守之策略,延緩投入液晶監視器市場之時程。主要關鍵在於LG電子認為筆記型電腦市場需求將逐步上揚,供過於求的問題自可迎刃而解,因此並無迫切積極轉攻液晶監視器市場的必要。同時日本業者亦擔心價格暴跌導致利潤大減,LG因此採取配合日本業者之延緩進入液晶監視器市場計劃。而另一個影響LG採行和緩策略的原因在於其與顯示器業者訂有長期供貨契約,因此即使液晶監視器市場呈現市場需求提昇的情況,LG亦無法快速擴增產能,也因此不得不延緩進入液晶監視器市場的時機。

在金融風暴逐漸解除之後,韓國廠商已預期1999年TFT-LCD面板將出現供貨不足現象,且已預備以攻擊型行銷策略正面迎戰日本廠商。然而在金融風暴的重大衝擊下,三星、LG在完成3.5世代生產線的建構之後,因資金調度困難,無力進行後續產能擴充投資,曾一度造成第4代生產線的投資暫時擱置的窘境。因此為求後續龐大建廠資金的奧援,Samsung與Dell、Apple等主要PC系統大廠,以長期供貨契約方式,引進所需資金;而LG則是以16億美元代價,將其旗下子公司LG LCD 50%的股權售予Philips。透過Philips所引進的資金,LG得以逐步降低負債比率,雙方並在品牌、銷售通路、生產技術與新產品開發能力進一步達成互補作用,使得LG.Philips-LCD之競爭力隨之快速提昇。

同一時間由於韓元貶值效應導致進口材料與零組件成本大幅上揚,面板生產廠商則開始著重上游材料、零組件及生產製程設備的開發與採購,以期克服製造成本上揚的現象。因此包括三星康寧玻璃的擴增玻璃基板產能;三星電管、LG電子的彩色濾光片產能擴充;Hee-Song精密、錦湖電機、ShinPyung物產、現代電鑄、D.I. Display…等廠商投入背光模組的生產;Shin-Hwa Opera投入偏光膜的生產;Meinix與美國Accudyne、三星電子及LG電子共同開發生產製程設備。一系列產業垂直整合的發展,使得韓國廠商不僅在製造成本上獲取更大削減空間,更重要的是對於製程關鍵技術與新世代顯示技術的開發能力有著顯著的提昇。下表則是將過去一段期間內,Samsung及LG.Philips-LCD兩家廠商之重點發展歷程比較。

• 產能擴充決策分析

由於投資TFT-LCD生產線金額之龐大,也因此對於整體產業景氣的判斷將左右新生產線投入時點(Timing)的選擇與後續產能擴充的時機。從過去全球液晶產業景氣變化的歷程中,相較於日本廠商較為謹慎保守的策略,韓國廠商一貫積極搶攻的策略,以目前整體產業勢力分佈來看,顯然韓國兩大廠的策略奏效。

然而在台灣廠商投入TFT-LCD產業後,產能擴充投資競賽已由過去的日韓競爭轉換成韓、台間之競爭。檢視上一波的液晶景氣低潮期,整體產業呈現內在處於供過於求,而外在存有亞洲金融風暴的困境。然而就韓國廠商的決策判斷分析,面板供過於求的狀況將可能因PC、筆記型電腦需求持續上揚而得以化解,而金融風暴亦僅限於亞洲地區,導致全球性金融風暴的可能性較低,原因在於美國強勢的經濟成長表現。是故,韓國廠商的投資決策較傾向於持續擴充產能,其中又以Samsung的策略更具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