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她為什麼不笑了( 壓 力 與 你)



贊助商連結


頁 : 1 [2] 3 4 5 6

3q3q
2005-01-02, 07:04 PM
眾人皆睡我獨醒~失眠 (作者:謝明憲醫師)

失眠是每一位現代人都多多少少會遭遇到的困擾:在寂靜無聲的夜裡,數著一隻又一隻的綿羊、眾人皆睡而我卻輾轉難眠的痛苦,會使人一再煩惱挫折,到最後甚至影響了白天的作息。

就如同一般人的『發燒』乃是身體對於外來微生物的反應一樣,實際上,『失眠』也是頭腦在向我們抗議:要與主人對話。表象上的失眠經常反映出下列的背後原因:

1.生活作息的不規律:例如工作需輪三班、飲食不正常、太晚激烈運動……等。

2.睡眠環境的不適宜:諸如噪音、光線、或是經常將臥房作為其它非睡眠活動的場所……等。

3.失眠也常常與生活事件相關:生活的壓力或個人過大的焦慮也會反映在睡眠結構的混亂上。

4.精神疾病:不論是重度的精神病(諸如精神分裂症)或是輕型的精神官能症(焦慮症、憂鬱症、創傷後障礙症等),許多精神疾病常常以失眠來表現。

5.身體疾病:失眠常是其他身體疾病的伴隨症狀,幾乎所有會引起個人不適、疼痛的身體疾病,都會引起失眠。

6.其他服用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如β阻斷劑,氣管擴張藥,甲狀腺荷爾蒙,中樞神經刺激藥等,皆可引起失眠。

  瞭解了失眠本身有上述背後原因後,對於失眠的處置自然是要針對上述狀況實際解決:若是生活作息、環境與生活壓力的問題,就必須從睡眠衛生上著手。所謂『睡眠衛生』一般包括:

1.良好的睡眠環境:包括適當的室溫、燈光、減少環境的噪音,並避免將臥房作為其它活動(諸如看電視、看書報雜誌、處理文書)的場所等。

2.不宜做的事:睡前不宜抽煙、吃得太飽或喝太多飲料,或是中午以後喝含咖 啡因的飲料,當然也不應該熬夜或者大白天補眠。

3.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每晚定時入睡,每天早上定時起床;而規律的運動習慣對於增進新陳代謝、促進睡眠有很好的效果,但需注意避免睡前和太晚激烈運動。

  如果已調整了睡眠衛生,仍未能解決失眠問題;或是失眠是由於精神疾病、身體疾病以及服用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三者,自然必須要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專業意見;然而一般人對於向精神科醫師求助『失眠』,往往裹足不前。這些人常有兩種極端的想法:一派人認為精神科醫師只是開安眠藥,所以他自己就去藥房買,結果失眠狀況越治越嚴重;另一派人擔心會安眠藥上癮,以後不吃不行,愈吃愈多,所以絕不看精神科醫師。這兩類想法過猶不及,都是有所偏差!實際上,精神科醫師治療失眠乃是詳細評估後再作藥物與生活的調整:藥物只是治療的一環:精神科醫師會拿捏病患該吃多少、吃多久、何時該減量,此外尚藉生理迴饋、肌肉放鬆訓練教導病人學習放鬆,降低對失眠的害怕及壓力。

  總之,急性失眠若不好好調整與治療,將會拖成慢性失眠。因此必須要在醫師的指導下,規律作息以及規則運動,選擇適合自已病情的助眠藥物以及非藥物治療。不要抗拒服藥,在合理用藥的情況下,失眠狀況必然會緩解。

****************************************************

如何克服失眠 (作者:李宇宙醫師)

失眠是人們求醫最常出現的抱怨之一,無論是身體疾病或心理問題,都可能產生睡眠的障礙,而增加生理與精神上的負荷。除了疾病本身會表現失眠的症狀外,治療及某些藥物的反應也會導致失眠,最常見的情形是由於焦慮、憂鬱或憤怒情緒所引發的失眠。日常生活壓力會透過這些情緒反應和行為的因素而導致。

失眠在許多人的認知中,是一種「神經衰弱」,或是「心理反應」,這些概念都可以解釋部分失眠的原因。實際上,失眠很早就被認為是一種「心身症」,即便有些體質性的因素存在,但往往都是因為摻雜了某些心理和行為因素,才導致失眠症的持續或惡化,因此透過對失眠如何形成的認識,壓力的處理,情緒的調適,以及認知行為方法的練習,有助於克服失眠的痛苦。

慢性失眠是惡性循環的結果

害怕失眠是導致失眠最常見的因素之一,這種害怕情緒往往讓患者無心於其它活動,心情隨著天黑開始沈重起來,越到就寢時刻,心理負擔越大。這種害怕和焦慮會讓患者從事是一些徒勞的努力,繃緊了身心的張力,反而強化腦部的覺醒和亢進狀態,成為惡性循環。如此夜復一夜,每一個輾轉難眠的時刻似乎都在說服自己,自己是個注定要失眠的人。

失眠在一開始的時候可能只是身體病痛、用藥、或生活變遷的壓力所引起的,但是在沒有得到正確的處置後,進入這種惡性循環,久之便導致慢性失眠。所以醫學上又稱為「精神生理性性失眠」或「條件制約式」的失眠,意指失眠其實是透過一些心理和環境因素的連結而形成的。

正確使用安眠藥

過去由於對安眠藥的許多迷思和複雜心理,使得安眠藥成為醫師和病人間一個尷尬的議題。病人害怕安眠藥、醫師自己也不喜歡,這些態度平添了許多患者的心理負擔,每天臨睡前不只要和害怕失眠搏鬥,還得和安眠藥討價還價。總是認為應該「先睡睡看,可以不吃就不吃,睡不著再起來吃」,結果都到凌晨了還再猶豫要不要吃藥,這種矛盾心理更強化失眠。因此瞭解安眠藥的好處和壞處,正確安心地使用它是克服失眠的第一步。有幾項原則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先思考對自己的睡眠問題和安眠藥究竟瞭解多少,過去對安眠藥的知識已經足夠了嗎?有疑惑的話就必須和專業醫療人員討論,流傳的有關知識大多是一知半解的。

第二,你的睡眠問題是否已經嚴重到影響每天的日間功能?假如有的話,初期使用安眠藥往往是治療上的必要措施,吃藥也許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不吃藥對身心的影響卻有可能更糟糕。

第三,你有臨睡前舉棋不定,為該不該吃藥而感到矛盾嗎?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最好先固定上床和用藥的時刻,不要懷疑。

第四,你是否一直都想要不靠藥物就能夠入睡?假如是的話,是否心理已經準備好,要接受減藥時失眠可能又會再度出現的事實?對於長期失眠的患者而言,藥物治療假如能夠搭配純熟的認知行為治療技巧,大多數都不難達到不用天天吃的理想,能夠完全減藥者也大有人在。

身心放鬆訓練

失眠症患者會處在全身肌肉繃緊的狀態,這種生理性的緊繃是不利於入睡的常見因素之一,因此早期的行為治療的方法是教導患者學習漸進式的全身肌肉放鬆技巧。目前的治療方案是能夠兼顧每一個層次的身心狀態,全面降低情緒、思考、自律神經的亢擾狀態,然後集中於某一特殊狀態深入練習,假如選擇對了,數羊或靜坐、念佛都有好處。不過這些行為技巧都必須是在一個前提下才有效,就是不能期待太高而過於認真,否則便與原來理想背道而馳。

身心放鬆練習主要的目的不僅在「放鬆」肌肉,還要「放空」心思和情緒,去除這些干擾因素後,睡眠自然來。當然這些技巧的運用必須搭配日常生活的起居作息,包括臨睡前的活動安排等。

限眠療法

失眠患者每天苦於睡眠不足,念茲在茲都希望補充睡眠或調養身體,因此躺床的時間自然拉長,但是結果卻往往不如所願,反而因為躺床中清醒時間變多,使得睡眠被沖淡稀釋,效率變差,增加了條件制約效應。尤其當這種補眠動作在白天為之時,會進而破壞日夜生理節奏,更不利於晚上的睡眠。

限眠療法必須先行備好完整的睡醒作息記錄(日記),將患者自評的大約平均睡眠時數設定為躺床睡眠期間,然後以早上已經完全清醒時為基準點,推定入睡時段。以每夜不低於四個半小時為原則,必須禁止在以外的時間躺床或瞌睡。實施這種斷眠療法病人可以自行計算睡眠效率。當效率超過90%時可以每週延長15分鐘睡眠;當效率低於85%時則可策略性地再縮短躺床時間。這種療法通常初期兩三個禮拜是最困難的期間,但熬過最初這陣子以後都不難完成約兩個月的療程。

刺激控制法

刺激控制法係根據行為治療的原理來設計的,失眠作為一種環境條件刺激的習慣反應,要進行反制約就必須改變習慣,就像有些人在某張床上睡不著,換了另一張床反而就睡著了。刺激控制法建議患者躺床後除性生活外禁止其它非關睡眠的行止,包括閱讀、看電視、商量家事、檢討或計畫日間工作、甚至看鐘等等,床只和睡眠連結。然後睡前時段建立一套常規儀式,諸如盥洗、卸妝、保養、柔軟操、選擇性的聽音樂或閱讀等(最好別在床上,除非是失眠以前就有的習慣),每天行之來培養睡意。

刺激控制最主要的作法是,在熄燈準備入睡後,當感覺到好一陣子有睡不著的感覺出現時,便必須離開臥室,可以在客廳或其它房間從事一些寧靜而不費神的活動,約莫半個小時,等焦慮感淡去、或睏倦感上昇時再回臥室躺床,可重複施行。失眠者往往有個「壞」習慣,就是睡不著還堅持躺床,想抓住一點點睡意,可惜這種念頭卻是睡眠的大敵。因此在治療的第一週會很痛苦,有時睡眠甚至會更壞;但是有治療師或家人支持,一般仍然不難熬過去。睡眠已經困擾了那麼多年,應該給自己一個嘗試改善的機會。
http://ntuh.mc.ntu.edu.tw/cgi-bin/bvuser.dll/ehospital/index.jsp?BV_UseBVCookie=no

贊助商連結


3q3q
2005-01-18, 09:25 PM
憂鬱症糾纏 范曉萱曾幻聽還想殺人! (記者:王怡仁 秦裕中 報導)

2年不見的范曉萱,推出新專輯重新面對歌迷,原本活潑可愛的小魔女不但體重暴跌10公斤,連神情都變得滄桑,范曉萱接受TVBS週刊訪問,坦承3年前自己罹患了憂鬱症,在病情最嚴重時,她還出現幻聽、幻覺,老是看到小惡魔,甚至還有想殺人與輕生的念頭。
留著削邊短髮、淡妝,這是現在的范曉萱,睽違2年推出新專輯,狂瘦10公斤只剩38公斤,原來是因為要轉型成創作歌手,求好心切的壓力下,讓她得了憂鬱症,耳朵聽不到,還差點失聰。歌手范曉萱(2004.12.12資料畫面):「很多報導可能它沒有報導到很完整,因為我檢查出來,醫生說我的聽力好的不得了,所以根本沒有問題。」

雖然直說自己沒問題,但據了解,范曉萱那段憂鬱症的日子過得辛苦,從4、5年前開始,沒來由地情緒低落和失眠,就診後才知道憂鬱症找上她了,在藥物控制期間,她開始感到空虛,也少了喜怒哀樂,范曉萱決定自行停藥,情況卻變的更嚴重,不但精神錯亂,出現幻覺,看到小惡魔出現,要范曉萱和他們一起為非作歹,也曾有輕生的念頭,最恐怖的是還想殺人!
最後在媽媽及一群死黨的陪伴下,范曉萱藉由寫歌和寫日記來抒發情緒,讓她走過了那段黑色歲月,也希望靠音樂走向樂觀的人生態度。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darialin20050118114030

3q3q
2005-01-19, 06:58 AM
因憂鬱請假 僅次感冒 【本報記者梁玉芳】

http://img109.exs.cx/img109/4364/panic2hl.jpg (http://www.imageshack.us)

站在十五樓的辦公室窗邊,擁有台大博士學位的林安力(化名 )突然轉頭對主持動腦會議的老總說:「我想跳下去。」林安力再也不想忍受失眠、沮喪、生產力降低的痛苦,他手上的軟體專案早拖延許久。他想結束一切。

老總拉住林安力,轉頭吩咐其他開會的同事先出去。他知道林安力病了,「憂鬱症,八成跑不掉,我是過來人。」他拉了這名優秀員工下樓,攔了計程車,直奔台大醫院,掛精神科看診。

老總救人才 陪憂鬱員工吃午飯

從這天起,這家資本額一億五千萬元、財經雜誌看好前景的軟體公司的總經理天天都有午餐約會,不是為了談生意,而是陪人生正下往沈的博士員工吃中飯。什麼都聊,包括服藥沒、睡了幾小時等小事。不談產能、不談deadline。

午餐約會一吃半年,這位不方便露臉的老總說:「我是在為公司、為社會救一個人才,這成本值得。」

他說得很對。現代社會裡,憂鬱症已是吃掉勞工生產力、社會成本的藍色怪獸。依據統計,台灣正有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十的人飽受憂鬱症的折磨;甚至,有人估計,每六人就有一人有憂鬱症。

沮喪的員工、低落的生產力、因自殺而中斷的接班人才,正是台灣職場不可忽視的危機,藍色風暴造成的災損,數字驚人。

員工沮喪失能 「比關廠罷工嚴重」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的調查,憂鬱症在廿一世紀已經成為職場疾病的主流,員工沮喪失能,帶給企業的成本損失「比關廠或罷工還嚴重」。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台北市立療養院院長李明濱指出,「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二○二○年,憂鬱症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第二位,僅次於心臟血管疾病。
根據研究,員工最常請假的原因中,因為頭痛、胸悶、疲勞、失眠等憂鬱症生理症狀而請假的,僅次於感冒。「只是老闆都不知道而已。」李明濱說。
台中健康管理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助理教授葉玲玲研究指出,以流行病學盛行率估算,憂鬱症在台灣造成的經濟成本一年為四百零五億元,其中藥費、醫療照顧等直接成本只占百分之廿二,約八十九億元;但因憂鬱症無法工作造成的生產損失,占了百分之七十六點三,金額高達三百零九億元。這數字十分驚人,比台灣許多縣市一年的預算還高許多。

得了憂鬱症 同情你或不信任你

在美國,因憂鬱症造成的生產損失更是天文數字。「美國醫學會期刊」估計,美國每年因憂鬱症的損失達四十三兆美元,十三兆是直接損失,卅兆是間接損失。其中因為潛在勞動人口過早死亡的損失為八兆,工作場所因缺乏或失去生產力而損失廿三兆。

在辦公室裡,憂鬱症的典型症狀的外顯現象,是記憶力減退、不能集中注意力、沒有動力、步調變慢或忙亂成一團,造成職業功能喪失;同事必須彌補病人在工作上的疏忽和不足。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報告,因憂鬱症造成的勞工失能年數,比心臟血管疾病還高。但弔詭的是,得心臟病的人,不怕別人知道,甚且還獲得同情;但得憂鬱症的人,卻常會擔心,當職場裡的人知道自己的病況後,會因而質疑影響工作能力和表現。
例如,打考績的上司、決定案子的客戶、競爭的同事,知道你得了憂鬱症,會同情你?還是從此不再信任你的能力?於是,「說與不說」,有時讓憂鬱症患者更患得患失。

「醫師,我要不要跟老闆說我得了憂鬱症?」一名女性上班族不安地詢問精神科醫師。三總精神科主任江漢光說,對此問題,他不主張「誠實是上策」,原因在於「這個社會對憂鬱症還是汙名化的」,誤解比了解多。江漢光說,當憂鬱症病人真需要請假休養,甚至住院時,他通常在診斷證明書上輕描淡寫:「失眠、焦慮、頭痛、胸悶」,只寫憂鬱症的「身體化的症狀」,就是絕不寫「憂鬱症」三個字。

診斷書上 絕對不寫「憂鬱症」

江漢光說,這都是為患者心安或飯碗安全著想;有時,他會建議病人乾脆上內科去開診斷書,「避免人家認出精神科醫師的名字」。種種權宜,為的是工作現實問題。

但也不是每個老闆都排斥憂鬱症患者的。劉美娟(化名)在一家國際組織工作,她的外文好,但從無法像同事一樣分擔出國考察的業務,因為她有憂鬱症及恐慌症狀。

她無法忍受搭飛機旅行,一上機就不自主發抖、大口喘氣。有一次她下定決心克服飛行恐懼,結果上機後,她的「喘氣大動作」,讓空服員強制她下機,導致飛機延遲起飛。

即使如此,劉美娟並未丟掉工作。她的主管同意讓她負責內勤事務,麻煩其他同事出差。「因此我不會輕易換工作」,對病症的同理與體諒,也算是員工福利之一吧。

了解憂鬱症 當成專業管理一部分

出版社一名女性主管招考新人,面談時,新人坦率告知:「我是憂鬱症患者,但按時服藥,現在很正常。」新人坦白說明,這是重鬱症離職後的再出發。

女主管說,她暗地為新人的勇氣喝采;再者,考慮工作性質與新人的學經歷,她決定給新人、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歷經半年觀察,女主管說,任何人都有情緒,但是「對壞情緒有病識感的員工反而是安全的」。她也建議,主管不須害怕憂鬱症員工,自己找書看,把了解憂鬱症當成是專業管理知識的一部分;並在職務分配上,適度調整,管理自己的情緒,避免成為員工的壓力來源。

憂鬱症蔓延迅速的年代,如何與憂鬱症及患者共處,找回生產力,或許是當今職場最熱門的管理新課題吧。 【2005/01/19 聯合報】 @ http://udn.com
****************************************************
個案二》救同事 部門總動員 讓他不孤單 【本報記者彭慧明】

當企業內出現憂鬱症、焦慮症員工,作為同事或朋友,提供支持、讓他「倒垃圾」,肯定比落井下石高尚一百倍,但也可能辛苦一百倍。

范立青慶幸自己選了辛苦的那邊。一年多前,一名同事因為工作上計畫壓力太大,得了焦慮症和憂鬱症還不自覺。

回想當時的狀況,范立青只覺得「好險」。跟同事一起到板橋拜訪客戶,同事不肯搭計程車、公車或火車,一定要坐捷運,因為他擔心公車會塞車。「我會沒有辦法上洗手間,」同事說,火車的洗手間不乾淨,他不敢去。

到了捷運站,車來了,同事又有狀況:想到要去客戶處做簡報,他緊張得肚子痛。大家好言相勸,直到要發火了,才把他「逼」上捷運。幾次下來,大家都不肯跟他一起跑業務。最後部門主管找同事懇談,認真建議他「去看醫生」,不然大家都要翻臉了。

醫生診斷同事得了焦慮症和憂鬱症之後,部門開始「支持治療」行動。大家輪流陪他出差,盡量挑選沒有壓力的工作給他;凡是緊張的工作,大家一定團隊合作,不讓同事落單。還要廿四小時當義務「張老師」,耐心傾聽他的心聲。

范立青自己差點被同事搞煩了。同事開始服藥控制病情後,焦慮的對象由公事,轉移到擔心「一輩子都得吃藥,一輩子是個精神病患」。范立青不斷勸他:「一切都會好轉,情緒生病要吃藥,就跟感冒要吃藥一樣」。
不管什麼時候,同事心情不好,打電話來,范立青總會想辦法講笑話讓他抒解,「不管好不好笑,讓他知道他不孤單」。還有一次,同事覺得很絕望,覺得「永遠沒有治好的一天」,有了輕生的念頭。全辦公室進入「備戰狀態」,大家放下手上的工作,派一個人溜班,帶這名同事出去晃晃,看看山水、街景轉移注意力。
一年多後,同事憂鬱狀況好轉,回歸正常,全部門也像經歷過一場生命震撼教育。 【2005/01/19 聯合報】 @ http://udn.com

3q3q
2005-01-30, 05:18 AM
想自殺 雞婆醫生救了他 【記者陳家傑/台北報導】
近來社會上發生多起攜子自殺的人倫悲劇,精神科醫師說,這類自殺屬「慈悲殺人」 (mercy killing)。其實,多數自殺的人生前都有憂鬱症,且會以不同方式向外「求救」,如:寫遺書、行為異常、將心愛物品贈人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治醫師邱震寰、郭千哲說,許多攜子自殺的人,都將孩子當做自己的「資產」,西方較少有這種現象。

這些父母一想到自殺後幼子無人照顧,就會帶著孩子一塊尋短,這類行為事前很難防範。不過,郭千哲曾成功挽救一個原本要攜子自殺的民眾,至今令他難忘。

郭千哲回憶說,921大地震後,他受命至台北市認養的重災區南投國姓鄉家訪。當時,國姓鄉的公衛護士特別要他去探視一個住家全倒的農夫,因為這個農夫最近「怪怪的」。

他記得,這個年近40歲的農夫,一個人待在簡易帳篷中悶不吭聲。還在讀小學的兩個孩子天真無邪的在帳篷外玩耍。郭千哲先噓寒問暖一番,慢慢取得信任。等到沒戒心後他才知道,大地震時這個男子住家全倒、農作全毀,家中經濟頓失依靠,太太受不了衝擊竟不告而別。該男子受不了打擊,嚴重失眠、沒有食欲、整天神情沮喪。

郭千哲說,也許是遠道而來的醫師發揮作用,體會到溫情,這個農夫承認他已準備當晚要帶著孩子喝農藥自殺,還自床下拿出兩桶農藥,證實自殺所言不假。

多位精神科醫師都承認,實際上要防止攜子自殺悲劇並不容易。不過,郭千哲和邱震寰都說,絕大多數人要自殺,還是有跡可循。其實這些人多會對外「求救」,只是方式不一樣。有人會在日記中表明要自殺、有人會寫遺書、有人性情會突然改變、有人會將心愛東西分贈友人、有人會交代一些「身後事」、甚至有人會直嚷著「想死」。

邱震寰指出,這些舉動都是在對外求救,一旦當外界沒有給予適當回應或協助,這些想自殺的人超過忍受的臨界點後,就會將自殺化為具體行動,悲劇就發生了。

【2005/01/29 聯合晚報】 @ http://udn.com

3q3q
2005-02-13, 01:42 PM
作息異常 易引發收假症候

引起收假症候群多與睡眠及作息異常有關,因此建議民眾在收假前一、兩天,開始調整作息及睡眠,以減輕身心不適症狀;有些身心症病患,因為放假鬆懈,對藥物服用較不規律,年節過後,隨之而來是憂鬱症及焦慮症病情惡化,收假前除收心外,亦須將作息及飲食藥物進行調整。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0+112005021300170,00.html

3q3q
2005-02-23, 05:03 AM
最 新 短 片(由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提供)真好看的喔,
http://img225.exs.cx/img225/3237/solve0te.jpg (mms://wm.jtf.org.tw/media/CF/solve.wmv)

任何困難都有辦法解決(真人版):mms://wm.jtf.org.tw/media/CF/solve.wmv

麥人杰最新動畫「任何困難都有辦法解決」:mms://wm.jtf.org.tw/media/psyche/DS4b-ok_08.wmv

十七歲的冬天.2(真人版):mms://wm.jtf.org.tw/media/CF/NextSmile.asf

十七歲的冬天.3(真人版):mms://wm.jtf.org.tw/media/CF/17sWinter3.wmv

愛情只是生命的一小部分∼多個朋友聊聊,也不錯呀!(動畫版):http://mx.jtf.org.tw/flash/DS4a-All_16.swf

告別憂鬱,快樂向前走(動畫版):http://mx.jtf.org.tw/flash/DS0_1005.swf

billyao
2005-02-23, 11:13 AM
謝謝您費心收集與整理,在這裡推一下。這篇文章,或許能夠幫助時下不如意的人們,讓他們走出陰霾與朝向光明,畢竟,天下沒有比失去自信或放棄自己的還糟糕,只要留得青山在,何愁沒有柴燒....

3q3q
2005-02-25, 07:59 AM
躁鬱兩極 坦然面對

【記者魏忻忻台北報導】

http://img229.exs.cx/img229/5482/252750510195046we.jpg (http://www.imageshack.us)「快樂生命.積極可達」躁鬱病友黃淑惠昨天現身說法,左為她的主治醫師,成大醫院一般精神科主任楊延光醫師。
記者鄭瓊中攝影

「痛苦是因為活在過去,好好面對現在,記得自己好時,對家人也好」。

這是躁鬱症患者黃淑惠廿多年來的生病哲學,她是成大醫院精神科紀錄片故事主角,現身說法,告訴大家精神病不是毒蛇猛獸。

黃淑惠自廿五歲起,就面對躁鬱症折磨,初期以為是腦神經衰弱,四處求醫,不見改善,直到成大診斷為躁鬱症。

躁鬱症患者經常在「躁期」與「鬱期」的兩極中擺盪,年近五十的黃淑惠說:「那是別人無法體會的痛苦,每個人都隨心所欲活動著,我卻是有『心不由己』的無力,現實社會與我是兩個絕緣的世界。」

黃淑惠曾經企圖自殺,但被先生救了回來,她認為此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嫁對人了」,先生和家人對她很好,讓她有勇氣面對疾病,「癌症病人也許沒有明天,但我卻是一定有明天的人。」

生病讓黃淑惠變成一個勇敢的人,她決心按時服藥、規律生活,與躁鬱症共處。
躁症和鬱症一發作,黃淑惠的心情就像坐雲霄飛車,上下落差很大,但生病的時日久了,也摸索出了一套適應之道。

她知道自己躁症一發作,就變得愛買東西,因為購物的感覺「太爽了」,但家境不允許她揮金購物,她就把平常必須添購的日常用品寫下來,留待躁症發作時,再買個過癮。

黃淑惠也很珍惜自己家庭主婦的身分,過去鬱症一發作,沒有心情作菜,現在她在平時看美食節目時把電視教的菜單記下來,鬱症一發作,就照單作菜,發病還能夠做菜給先生吃,讓她很有成就感。

黃淑惠喜歡唱歌,還曾在歌唱比賽中得名,這是她一直保有的嗜好,剛生病時,面對他人歧視排拒,黃淑惠也曾沮喪,現在她知道「人是為自己活,不是為看輕自己的人活。」
成大精神科社工師鄭淑惠是紀錄片製作人,「淑惠」拍「淑惠」,她認為黃淑惠病情控制的關鍵,是有病識感,願意按時服藥。
成大醫院一般精神科主任楊延光指出,躁鬱症分躁期與鬱期,過去治療藥物皆以躁期為主,現在已出現鬱期治療藥物,與醫療團隊合作,按時服藥,躁鬱兩極 坦然面對,是控制病情的關鍵。
【2005/02/25 聯合報】 @ http://udn.com

3q3q
2005-03-08, 10:31 AM
不緊繃 別過勞 OL放輕鬆
蕭美君(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婦女身心醫學醫師)

如果妳是責任心太強,太求完美的女性上班族,那麼,妳可能時常肌肉緊繃,時常感覺疲倦,情緒上甚至有憂鬱傾向,還可能罹患了纖維肌痛症候群。

根據調查,3.5%的成年女性,也就是約每30位女性中,就有一位是纖維肌痛症候群患者。這種症候群是一個在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後,才能下的診斷。而患者一生當中,約有85%曾有過憂鬱症的病史;不過,這些輕度憂鬱大多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所引發,稱為「反應性憂鬱症」,只要經過治療就會改善。

求好心切 該學會放手

疲倦感是患有纖維肌痛症候群的OL最主要的症狀之一,而克服疲倦感,最重要的便是學習規律作息的概念;例如,早晨忙了幾個小時之後,休息個15到20分鐘,再繼續另外兩個鐘頭的工作,然後再次好好休息一陣子,如此不斷地輪替之下,纖維肌痛症候群的情況可以得到改善,而工作的效率也不會受到影響。

事先做好計畫,而且只做好並完成真正重要的事,學著將事情放手給其他人去做,不要一手攬下太多工作。

纖維肌痛症候群患者較容易有心理困擾、輕微的慢性焦慮,常與完美主義的傾向以及過度敏感的身心感受有關。許多病人在患病之前的生活就是過度擴張,超出負荷的;她們會做很多事情,且常常要求自己完成超出體力身心能力範圍所及的事情,因而容易導致疲倦。

睡眠規律充足 一掃疲態

如果疲倦的問題十分嚴重,就要採取應對的策略。首先,前一晚先睡個好覺,再展開已預先安排好的工作行程。

臥房應保持安靜,最好能有空調系統,讓室內溫度不會過冷或過熱,保持在最舒適的溫度。此外,別讓寵物進入臥室,也別和小孩一起睡;晚飯過後就不可在作任何劇烈運動;而睡前把燈都熄滅,也會讓睡眠有較佳的品質。

在熄燈準備入睡前的一小時裡,可利用時間練習深呼吸,並想一些愉快的事情。藉著輕柔的音樂指導或肌肉放鬆的CD,也有助於讓精神進入休息狀態。將自己浸泡在熱熱的澡盆,或沖個熱水澡,讓自己在心理上感覺到一天將落幕。切忌在睡前還猛K一些傷腦筋的文件或書籍,或聽一些擾人安寧的音樂。

建議責任感強的上班族女性,別給自己太大壓力,訂立實際一點的目標,才能讓人生的路走得更長遠。

3q3q
2005-03-27, 12:09 AM
信賴醫師 恐慌症好一半

恐慌症不會要人命,但卻會讓人焦慮無助,不知所措。恐慌症特徵是會出現一陣陣強烈的不適感,症狀來得快、去得也快。
發作時會心跳加速、胸悶、呼吸急促、暈眩、冒冷汗等,感覺快要死一樣,患者會因此常跑急診,做許多檢查,但結果都正常。

疑自律神經失調
目前醫界還不清楚恐慌症發生的真正原因,有人認為可能是自律神經受到身體與心理壓力影響後,引起交感神經系統過度反應,也有人認為是遺傳、體質造成。臨床上常見到恐慌症會因某一次事件引發,這樣的事件可能是身體上的不適,譬如心臟疼痛、缺氧暈眩、胃部痙攣等,也可能是心理上的崩潰,像突然失業、感情受挫、親人遽逝等。
由於恐慌症可能是因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病患應找精神科醫師診斷。該症是一種預後不錯的疾病,經治療會有明顯改善,目前可用抗憂鬱劑、鎮靜抗焦慮劑等治療,或心理治療。
在治療恐慌症時醫師和病人的關係很重要,病患信賴醫師,病就好了一半,也不會感覺到那麼無助。

◎記者高麗玲採訪整理

恐慌症小檔案
●成因:真正原因未明,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或遺傳、體質引起
●症狀:呼吸急促、心跳加速、頭暈、胃部抽痛、窒息、胸口劇烈疼痛、有即將死亡的感覺等
●發生率:1至2%;女性是男性的3倍,發病年齡約在20歲
●治療:藥物、心理治療

資料來源: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宗憲
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loc=TP&sec_id=5&NewsType=twapple&showdate=20050326&ShowCat=&Header=&art_id=1669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