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電信工會理事長在今天的中時民意論壇中的投稿 - 網路降價 無關迴路開放
原文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http://ec.chinatimes.com/scripts/chi...rom=1&Single=1
☉張緒中 針對網友走上街頭抗議中華電信網路太貴以及最近有關中華電信用戶迴路開放的爭議,身為中華電信工會理事長,同時也做為一個奉獻於國家公用事業的員工,觀察這個問題的辯論方式,不禁深有感觸。
用戶迴路的爭議再一次反映這個社會根深蒂固思考傾向。這幾年來,我們太迷信用私領域的手段解決公共需求,因此公用事業保障全體國民基本需求的正當性已逐漸淪喪;只要是私人企業加上自由競爭,就被認為是對的,好的。其後果是,公領域的權威無從重建,讓我們不再共享社會生活;某些基本需求只提供給有錢人獨享,不再是國民普遍權利;而社會對於財團可能透過政商關係以侵吞國產,太缺乏警覺心。最終而言,這些發展對消費者有利嗎?我深深懷疑。
用戶迴路辯論至今夾纏不清,主要是因為公、私概念混淆,論者以私人企業的角度來看中華電信,不了解公用事業的特性與任務。有人指責中華電信是「暴利集團」即為一例。這對於每一分錢都繳交國庫的中華電信而言,實在荒謬。如果其中真有「暴利」,也是取之於人民,用之於人民,全體人民的福利並不因此而減少。但是,同一批人又以用戶迴路是「公共財」的理由,主張低價開放給民間業者。如果中華電信從一條迴路所賺的收入是一千元,國庫的收入就是一千元,將這一條迴路以七十元低價租給特定業者(而且還排除其他業者),無異讓納稅人補貼特定對象九百三十元,可以這樣處理國家資產嗎?這是有利於消費者的事嗎?
關於「公共財」的說法也非常誤導。民國八十五年中華電信公司化之時,政府即以股票作價的方式,將歸屬權給予中華電信公司。不論你喜不喜歡,就法論法,用戶迴路的所有權非常清楚。近日在一場公聽會中,交通部郵電司副司長楊禧東即表明,政府沒有立場強迫中華電信以何種方式開放。如果消費者不希望用戶迴路淪為私人財產,最好的辦法就是阻止政府繼續釋股,讓中華電信維持國營。
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是更便宜、更快速的網路服務。因此,雖然中華電信ADSL大幅降價三成,工會認為還可以繼續降價!公用事業的目的就是增進公共福祉,中華電信將所賺的錢繳庫是一種方式,降價直接回饋消費者是另一種方式,兩種方式對於中華電信員工而言,都毫無差別。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更積極、快速地反映消費者的需求?
目前真正的問題是降價,與開放迴路無關。由於迴路使用銅纜線,最高速率只有8M,不敷未來所需,開放迴路不會帶來更寬的頻寬;更快連線速度,只有大量投資於光纖網路才行。這正是當初業者的承諾,電信總局之所以發特許執照給這三家、而不是其他家業者,也是相信他們有能力做到。如今這三家業者藉口種種困難,改而要求租用中華電信設備以為替代,那麼從事固網就沒有任何高門檻可言,又憑什麼拿特許執照排除其他業者?既然要談開放,是否該考慮廢除固網執照,開放讓所有業者加入競爭?但站在促進寬頻普及化立場上,以成本價開放用戶迴路,後果十分嚴重,將使得目前老舊的銅纜線更難淘汰,業者更沒有動機去興建新的光纖纜線。
中華電信並非不願開放用戶迴路,而是卡在定價問題。定價之所以不能太低,是因為業者每租到一條迴路,即意味著該迴路的所有用戶都將隨之移轉。問題是業者只會承租市區內高用量、高利潤的迴路,絕不會租梨山或台東的迴路。偏遠地區只有中華電信虧本在做,這是因為中華電信負有政策任務,以高利潤的市區業務補貼虧本的郊區業務之故。這種交叉補貼使政府毋需動用稅收來拉近城鄉差距。然而,低價開放迴路破壞了國營事業交叉補貼的機制,結果是城鄉之間的數位差距拉大,台灣社會將愈趨不平等。
開放迴路牽涉公與私之間的平衡、公共服務的延續以及如何節制私人資本,開放不會自動帶來競爭與進步,社會大眾宜再思考。
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