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創意產業&失業率

顯示結果從第 1 筆 到 6 筆,共計 6 筆
  1. #1
    悄悄地愛上死亡 iget 的大頭照
    註冊日期
    2000-10-11
    討論區文章
    2,454

    【轉貼】創意產業&失業率

    撰文= 詹宏志
    轉載自《數位時代雙週》第49期
    台灣的企業可以在與中國大陸的垂直分工中找到新的生機和力量,但台灣的勞動力卻不可能全部橫向地移動,那些不斷關閉的工廠和公司所流失的工作機會,要到那裡去補回來呢?

    到了關心創意產業的時候了,不是嗎?我這樣想。不僅僅是為了文化的理由,而更是為了經濟的理由。

    我其實並不憂愁台灣的經濟前景,我認為台灣經過一段陣痛期之後,應該會繼續蓬勃地發展。我的理由是:因為中國大陸的興起,使得東亞(包含中國大陸、台灣、香港、韓國、日本)將會是全世界經濟成長空間最大、速度最快的地區;而中國大陸在全球分工體系分配到的新角色是「世界工廠」(也就是做為全世界最重要的製造基地),但世界上有誰是比台灣是更好的工廠建造者和管理者?台灣過去幾十年先是在傳統製造業上、後來是在資訊產品製造業上,都為全世界扮演成本效率最高的提供者;現在,台灣人把工廠建在大陸,或者代為管理大陸的工廠(不管是誰投資的),台灣企業對世界的影響力其實是會繼續增加的。

    拿資訊業的例子來說吧,資訊業上下游廠商往中國大陸移動,時間並不長(相較傳統產業的外移),真正的爆發力可能還要等幾年才會完全發揮。但自去年起大陸的資訊工業產值已經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與日本),把原本第三名的台灣擠到第四名;台灣排名的下降並不影響台灣廠商的地位,事實上台灣資訊廠商對世界市場的影響力有增無減,因為大陸的資訊工業產值很大一部份是由台商創造的,台灣廠商結合運用了大陸的生產要素,他們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反而是提高了的。
    台灣的資訊工業是很好的一個啟示,如果台灣原有的製造生產管理技術(不管是不是資訊工業,我甚至在想,連台灣的農業技術、水產養殖技術都有同樣的發展機會),適當結合中國大陸的土地、人力資源,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會明顯地提高,而其他擁有相同製造管理技術的國家社會,論地緣的親近、論文化的了解,是很難和台灣爭取同樣的優勢的。

    面臨失業率帶來的痛苦
    我認為台灣經濟很快會擺脫2001年負成長率的陰影,2002年超過3%的經濟成長率已經看到轉機,我猜想2003年應該還會更好。但是台灣從2003年起困擾不安的將不再是經濟成長,而是另一種「陌生的」內部痛苦,那就是更高的失業率(說它陌生是因為台灣從來沒有真正面對過這樣的痛苦)。台灣的企業可以在與中國大陸的垂直分工中找到新的生機和力量,但台灣的勞動力卻不可能全部橫向地移動,那些不斷關閉的工廠和公司所流失的工作機會(2002年估計關閉的工廠會有7萬家),要到那裡去補回來呢?如果有大量的失業人口,就算經濟有成長,社會又怎麼會安定呢?

    合理的想法是發展內需產業、觀光產業和創業產業(三個描述都有重疊之處),內需產業可能著重在零售業、服務業、和國民休閒產業,行政院的「觀光客倍增計畫」想的則是第二件事,而文建會倡議的文化創意產業則是第三件事。這三件事都是以「人」為本,產業的發展會用到大量的人力,如果這三個概念的產業都有良好的發展,不但我們會有一些更高附加價值的經濟活動,也會釋出相當數量的就業機會。

    拿創意產業來說吧,想想英國的例子。別忘了這個老牌工業國同時也是個老牌「產業外移國」,它發現自己的生產成本過高、環境代價太大的處境,足足比我們早了40年,而它也在70年代、80年代飽受失業率動輒超過10%的痛苦。20年來,它全力發展創意產業,從政策到教育到民間投資,都有全面的認識和投入,現在創意產業已經躋身全英國第二大產業(僅次於200年歷史的金融服務業),但它提供的就業機會則遠超過金融服務業,是全國第一位。

    看看英國,想想自己

    英國對創意產業有它自己的定義,它包含了包括圖書雜誌出版、影音節目製作和流行時尚設計等在內的12個分項,現在已經是英國出口的重要項目,我每次看到英國的書評暨郵購雜誌《好書誌》(Good Book Guide),每年都榮獲國家的外銷貢獻獎就感到慚愧,不過這幾年好多了,我自己主持的出版企業每年出口的圖書和版權收入現在也超過2億台幣了;我特別注意到,英國對所謂的「精品」(luxury goods)的投資也極重視,因為這是透過藝術性設計力以及品牌經營所產生的高附加價值產業,譬如像精緻高級的骨磁(而那個名叫「磁器」的國家到那裡去了?)、高級服飾、高水準的休閒觀光旅館(台灣則是2002年才第一次出現「涵碧樓」)等。

    去年年底,我因緣際會邀請了倫敦「創意企業家俱樂部」(Creative Entrepreneur Club)14位成員來到台灣舉行創意產業研討會,我僅僅看著成員的組成就感覺到大受啟發。他們當中有提供政府政策建議的智庫主持人、有民間業者社團的負責人、有學院學者(倫敦的「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是出了名的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才搖籃)、有專門投資創意產業的創投、有輔導創業產業經營的管理顧問和品牌策略顧問、有實際從事創意產業的創業家,這種組成的複雜性說明了英國的產業的成熟度與分工的專業性。比較起來,台灣的結構就太單薄了,一邊是搞不清楚狀況的政府,一邊是求助無門的文化藝術創作者(創業家還不算是適當的字眼),中間的各種層次(社團、創投、顧問公司等)幾乎是空白的。

    既然看出差別在那裡,應該也就看出可以著墨努力之處。台灣的文化資產和文化創造力其實都是不壞的,至少在亞洲地區算是蓬勃發展的地方(在大中華圈則是首屈一指),但很少用企業和經濟的角度來看待它。譬如我自己所在的圖書雜誌出版業,教育機構只培養編採人才,從沒有培養業務、財務或管理的專業人才;在藝術教育上,只培養創作人才,沒培養經紀和經營專業,整個環節就缺口處處,力量不足。政府政策也一樣,經濟部從來沒有想過文化,文建會從沒有想過經濟,一種關心和了解「文化經濟」的政策就出現不了。

    台灣擁有一個故宮博物院(雖然有人要「去中國化」,我還是建議不要放棄把故宮據為己有),這當中是有無數可供發展設計延伸的商機,台灣也有侯孝賢、李安、或者我也應該加上「雲門舞集」這種已被國際認識、欣賞的創作者,怎麼在他們身上建立起更大的經濟活動是台灣的新課題。陶瓷、美食、旅行、登山(台灣是亞洲最有吸引力的登山之地),如果大家不介意,我也很願意說,台灣的圖書雜誌出版是整個華文地區發展得最好的地方,我們如果願意給它足夠的關注和投入,這些今天看起來弱小的產業,明日可以成為台灣生存的利器,更好的消息是,它會僱用很多很多人,讓台灣減少失業的痛苦。



  2. #2
    WebSphereMania Schnaufer 的大頭照
    註冊日期
    2001-03-29
    討論區文章
    8,876
      嗯!iget 兄這篇說到的可能算是比較 upper level 的部分,不過台灣社會對於 lower level 的人力需求其實蠻強的,只是這些需求都被外勞所填補了,而原本有工作而失業的勞工,因為技能的問題,其職業替代性有限,很難在職業上向上遷移,但是又不能接受到工作條件較差或薪資較低的工作,結果明明企業就有勞工需求,但是卻找不到願意來工作的本地勞工,這也許還要再多苦的一兩年人們才會覺悟吧!

      此外,老年照顧的產業對於人力的需求也相當龐大,但是許多也都是被外勞所填補。有空多去跑跑醫院或是養老院,都可以看到為數不少的印傭,還可以成群結隊呢!台灣人口老化的情況只會日益嚴重,也就是說以後對於老年照顧的需求還是會持續增加,如何提供更優質的照顧人力其實政府是可以用職業訓練來做到的,以小弟的經驗,本國的看護有蠻多都相當精進,還會自修來增進照護的能力與知識,但是外籍看護工卻只能做 routine 的工作,人力素質當然沒有本國好。稍微拼一點的看護一個月其實是可以拿到四萬左右的吧!

      降低外勞的人數只能讓能接受此工作狀況的人們有工作做,職業訓練則是提供勞工們職業遷移的機會。這樣做應該比較好吧!現在的政策是政府拿錢出來請人做不是很專業的工作(有某種程度的補助性質),等到這 700 E 沒了之後他們不就又失業了嗎?
    Do you have interests in Software Testing !?

      Do you play Table Tennis !?

  3. #3
    --帳號停用中-- purk 的大頭照
    註冊日期
    2001-03-08
    討論區文章
    2,917
    最初由 Schnaufer 發表
      嗯!iget 兄這篇說到的可能算是比較 upper level 的部分,不過台灣社會對於 lower level 的人力需求其實蠻強的,只是這些需求都被外勞所填補了,而原本有工作而失業的勞工,因為技能的問題,其職業替代性有限,很難在職業上向上遷移,但是又不能接受到工作條件較差或薪資較低的工作,結果明明企業就有勞工需求,但是卻找不到願意來工作的本地勞工,這也許還要再多苦的一兩年人們才會覺悟吧!
    部分同意 不完全同意

    如果這樣區分 upper 跟lower 那試問 目前位於upper的人是如何出生的

    我們可以看看us一個我們強調要學習效法的國家 或者更往下的一個國家日本

    在us 前一陣子 有一位失業的勞工他發了一筆大財 why

    因為他創造出了一個新的玩偶 耶穌布偶 他創造它 因為他說在不景氣的年

    代大家都需要溫暖 就有如像耶穌的擁抱一般的溫暖 一推出就廣受好評

    也因為如此 所以他就賺了一筆大錢

    然後再看看日本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堆網路轉寄的照片 讓我們看到日本人的

    創意是多奇怪但是也很人性很實用 以日本大廠的sony來說吧

    他的nb為何有pc中的mac之名呢 因為他強調的創意跟高品質 高值感

    讓許多人深深的去認同

    在台灣這裡 我們不是缺乏創造力 我們缺乏的是一個整體素質提昇的環境

    這是不論是哪一個年代的政府都漠視都忽略的 因為從以前到現在

    每次政府都強調 要提昇勞動階級的素質 要產業提昇 但是實質上有哪個政府

    去真的做到了 職業訓練中心訓練出來的真的擁有該項技能嗎

    要發展觀光服務產業 那我們的公共建設 人民素養 觀光設施 服務態度素養

    交通設備等等 有達到一定的水準嗎


    台灣其實可以提昇的可以很多 很多人認為我們的造船好像很差 其實錯了

    或許大家是被中船的印象給誤導了 因為在南部有一家民營的造船場 他每年幫

    世界各國的有錢人建造豪華遊艇的收入是以億元計算

    而澎湖的海風 更是衝浪等海上娛樂者的最愛

    而台灣高等學歷 真的具有資格擁有該文憑的人其產生的創造力及附加價值

    更是可以開發的 其中成為對岸公司的人員進修素質提昇的教育中心

    或者 各大跨國企業的物流及研發中心

    或者 未來提供全球多樣化基因庫的研究保存中心

    這都是可以發展的


    但是目前我們還是要考慮的問題在於 台灣勞工素質及專業知識提昇及開創力提

    昇的問題上 此外還有不被重視的企業與受僱人員尊重度及薪資結構上

    s兄說的對 或許外勞的專業度可能不足 但是當實際去探究問題的中心點時

    會發現 台灣對於專業人士不是非常的專重

    拿醫療體系的例子來說吧 醫師 還是最大的 然後才是藥劑師 之後才是 護士

    跟檢驗人員等等 可是好笑的是 以目前的體制編制來說做那些幕後工作的大多

    是那些 藥劑師 護士跟檢驗人員等等 可是我們目前未了縮減支出 反而減少這

    些幕後人員的編制 然後將這些工作量強加到其他剩下的幕後人員上

    但是實質的尊重及體諒和薪資卻未相對的提昇

    所以說 大量的基層幕人員放棄其專業 轉而投身其他行業

    況且當薪資不足已提供一對夫妻養育下一代子女的時候 那試問為何他要拿出納

    麼多的體力跟心力去投身此工作

    所以不是 勞工不做 問題是在於薪資是否足以讓一家人過生活 物價的改變是

    否過快 勞工於工作之餘 是否有剩下的體力跟精力提昇自我的知識跟素質

    政府有無適時的去教育勞工 並且讓勞工有時間跟精力 去提昇其自身價值及其

    他的知識 讓產業轉型的更快更適當 也更多元



    thx

  4. #4
    每日C wfm6918 的大頭照
    註冊日期
    2002-07-27
    討論區文章
    3,144
    現在景氣不好,創業更是要三思,
    賺錢的機會是有,但除了創意外,好像沒有以前那樣的機運了說.....

  5. #5
    會員 be1ok 的大頭照
    註冊日期
    2001-08-27
    討論區文章
    358
    說真的..台灣的知識普及率與大學生的人數攀高..創意產業是一定要跨向的一步..
    [如果還停留在目前沒有..所以社會不會接受的觀念]其實就太後知後覺了..
    如果半夜去敦南誠品書店看看..你就知道台灣對這方面的產業有多需要..
    只是市場上的供給者太少..我們已經不能跟俗稱[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拼低階人力了..
    所以提昇個人及國家定位是未來重點發展的核心..不是要不要..而是不將自己價值創新..將來還生存不生存的下去..



  6. #6
    悄悄地愛上死亡 iget 的大頭照
    註冊日期
    2000-10-11
    討論區文章
    2,454

    創意產業&失業率(下)

    作者:詹宏志

    看看英國,想想自己

    英國對創意產業有它自己的定義,它包含了包括圖書雜誌出版、影音節目製作和流行時尚設計等在內的12個分項,現在已經是英國出口的重要項目,我每次看到英國的書評暨郵購雜誌《好書誌》(Good Book Guide),每年都榮獲國家的外銷貢獻獎就感到慚愧,不過這幾年好多了,我自己主持的出版企業每年出口的圖書和版權收入現在也超過2億臺幣了;我特別注意到,英國對所謂的「精品」(luxury goods)的投資也極重視,因為這是透過藝術性設計力以及品牌經營所產生的高附加價值產業,譬如像精緻高級的骨磁(而那個名叫「磁器」的國家到那裡去了?)、高級服飾、高水準的休閒觀光旅館(臺灣則是2002年才第一次出現「涵碧樓」)等。

    去年年底,我因緣際會邀請了倫敦「創意企業家俱樂部」(Creative Entrepreneur Club)14位成員來到臺灣舉行創意產業研討會,我僅僅看著成員的組成就感覺到大受啟發。他們當中有提供政府政策建議的智庫主持人、有民間業者社團的負責人、有學院學者(倫敦的「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是出了名的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才搖籃)、有專門投資創意產業的創投、有輔導創業產業經營的管理顧問和品牌策略顧問、有實際從事創意產業的創業家,這種組成的複雜性說明了英國的產業的成熟度與分工的專業性。

    比較起來,臺灣的結構就太單薄了,一邊是搞不清楚狀況的政府,一邊是求助無門的文化藝術創作者(創業家還不算是適當的字眼),中間的各種層次(社團、創投、顧問公司等)幾乎是空白的。既然看出差別在那裡,應該也就看出可以著墨努力之處。臺灣的文化資產和文化創造力其實都是不壞的,至少在亞洲地區算是蓬勃發展的地方(在大中華圈則是首屈一指),但很少用企業和經濟的角度來看待它。

    譬如我自己所在的圖書雜誌出版業,教育機構只培養編採人才,從沒有培養業務、財務或管理的專業人才;在藝術教育上,只培養創作人才,沒培養經紀和經營專業,整個環節就缺口處處,力量不足。政府政策也一樣,經濟部從來沒有想過文化,文建會從沒有想過經濟,一種關心和了解「文化經濟」的政策就出現不了。臺灣擁有一個故宮博物院(雖然有人要「去中國化」,我還是建議不要放棄把故宮據為己有),這當中是有無數可供發展設計延伸的商機,臺灣也有侯孝賢、李安、或者我也應該加上「雲門舞集」這種已被國際認識、欣賞的創作者,怎麼在他們身上建立起更大的經濟活動是臺灣的新課題。

    陶瓷、美食、旅行、登山(臺灣是亞洲最有吸引力的登山之地),如果大家不介意,我也很願意說,臺灣的圖書雜誌出版是整個華文地區發展得最好的地方,我們如果願意給它足夠的關注和投入,這些今天看起來弱小的產業,明日可以成為臺灣生存的利器,更好的消息是,它會僱用很多很多人,讓臺灣減少失業的痛苦。

類似的主題

  1. [JOUJYE]簡單方便又創意無限,優節創意產品體驗
    作者:zsc15461 所在討論版:-- 閒 話 家 常 灌 水 版
    回覆: 2
    最後發表: 2012-01-18, 08:50 PM
  2. 【轉貼】失業人的救命丹-失業給付
    作者:Francis7 所在討論版:-- 閒 話 家 常 灌 水 版
    回覆: 1
    最後發表: 2002-03-04, 06:56 AM
  3. 上月失業率約5.2% 去年全年失業率約4.5%
    作者:purk 所在討論版:-- 閒 話 家 常 灌 水 版
    回覆: 0
    最後發表: 2002-01-22, 08:07 PM
  4. 新竹市失業率全國第二廠商徵才 粥少僧多
    作者:剌客 所在討論版:-- 生 活 & 工 作 & 健 康 小 常 識
    回覆: 2
    最後發表: 2001-10-24, 05:09 PM

 

此網頁沒有從搜尋引擎而來的訪客

發表文章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回覆文章
  • 不可以上傳附加檔案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