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

隨著中國人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呼聲日益高漲,一個人們經 常犯的錯誤也就突出起來:不少人以爲和平獎與文學獎等其他獎項一樣,都在瑞 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頒發。很少有中國人能搞清楚:爲什麽唯獨和平獎由挪威頒 發?

諾貝爾本人生前從未公開解釋,爲什麽他要在遺囑中,特別委託當時屬於“瑞典 聯盟”的邦國挪威來頒發和平獎。據說,當年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爲此很不高 興,他曾召見諾貝爾的侄子,要求諾貝爾親屬阻止這一遺囑的執行。

對於這個問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緬懷和平獎百年歷史時,很自豪地解釋說: 因爲諾貝爾認爲當時的挪威比瑞典更民主,還由於諾貝爾熱愛挪威的偉大作家易 卜生。

筆者認爲,挪威人這樣的解釋,只能說明他們的民族自我感覺太好。雖然一百多 年前的挪威已經有了一個民選的議會,算是比較民主,但它仍然是在瑞典君主政 體的統治之下,又能比瑞典民主到哪里去?儘管諾貝爾喜歡挪威作家易卜生的作 品,但他一生最崇拜的作家是法國文豪雨果和英國詩人雪萊,爲什麽他不把和平 獎委託給法國和英國呢?

追溯當時的歷史情形,再聯繫諾貝爾本人的日記,我們可以斷定:諾貝爾之所以 把和平獎委託給挪威議會,是因爲當時挪威人鬧著要從瑞典獨立出去,眼看兩國 可能發生軍事衝突,諾貝爾在日記中寫道,他希望兩國人民和睦相處。把和平獎 單獨委託給挪威,是諾貝爾盼望和平的一片心意。

1905年,挪威和平地脫離了瑞典聯盟。獨立了的挪威,由自己的國王出席和平獎 頒獎儀式。雖然在記憶中,挪威人仍然沒有忘記當年瑞典強迫他們與之聯盟的屈 辱,但是,對於諾貝爾這樣一個偉大的瑞典人,他們充滿了感激。正是一年一度 的諾貝爾和平獎,使這個有著積雪高山和峭壁峽灣的小國,能夠爲世界所重視, 使他們能有一個機會,和全世界最優秀的人們討論和平問題。

在和平獎頒獎歷史上,政治家經常是和平獎光顧的物件。導致最大爭議的一次頒 獎,是1906年的諾獎頒發給了美國總統老羅斯福。羅斯福雖然在調停1905年日俄 戰爭方面有所貢獻,但是,1898西班牙與美國交戰時,羅斯福曾率領美國騎兵團 入侵古巴。就在獲獎的同一年,羅斯福還在採取強硬手段對加勒比海用兵。其次 是 1973年,頒獎給對越戰應當負責任的兩位政治家,即美國的基辛格和越南的 黎德壽 (後者拒絕領獎 ),曾經引發歐洲左翼人士的激烈批評。

和平獎雖然沒有挑選最佳得主和最差得主,但是,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常務秘書隆 德斯塔 ( Geir Lundestad )在 <<諾貝爾和平獎一百年 >>中指出:1936年頒獎給德國 記者奧西埃茨基 ( Carl von Ossietzky ),是和平獎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頒獎,當時 卻是備受爭議的一次頒獎。奧西埃茨基由於反對德國軍備成了希特勒的階下囚。 頒獎給一位良心犯,既開創了“干涉內政”的先例,又使得和平獎帶有更濃厚的 保護人權的色彩。用1971年和平獎得主、德國總理勃蘭特的話來說,頒獎給奧西 埃茨基,“是對掌權的野蠻主義的道義上的戰勝”。

無可擺脫政治色彩的和平獎,在相當程度上堅持了歐洲的人道主義傳統,如先後 頒獎給人道組織紅十字會、國際特赦、國際掃雷組織、無國界醫生和一大批人道 主義者。今年頒獎給聯合國及其秘書長安南,是這一傳統的繼續。

百年和平獎的最大疏漏,是沒有頒獎給印度的甘地。儘管從1937年起,甘地曾連 續三年被提名,1947年再度被提名,但是,評委卻很可能礙於挪威與英國的友好 關係而加以排斥。1948年甘地遇刺後,評委曾一度考慮死後頒獎,但終於有所顧 忌而成爲永遠的遺憾。今天,甘地已經成爲舉世公認的二十世紀非暴力抗爭的象 徵。

從頒發諾獎“爲挪威增光”的喜悅,到正確理解諾貝爾遺囑以及他心目中的和平 概念,挪威人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歷史證明,和平獎不但給挪威增添了色彩, 也給血腥的二十世紀以不少人類良知的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