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吃苦耐勞」的一代,所以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但是下一代靠的卻是「快速學習」。

中國有一個「愚公移山」的寓言,講述老祖宗「勤能補拙」的故事。

愚公說:「我要用手中的鏟子,一剷一剷地把這座山移開,如果我這輩子剷不完,我還有兒子,我還有孫子。總有一天,我的勤奮,會達成目標的。」於是花了三代的時間,終於將山給剷平,遺芳後世,中國人也一直以勤奮的民族自居。

但是我不喜歡這個故事!

我不喜歡的原因並不是勤能補拙不好,而是愚公為什麼不去改良手中的工具呢?如果愚公當初花時間想一個更好的方法來移山,移山的速度可能更快更好。中國人也不至於用剷子移山,一移移了五千年。

事實上,中國人一直很努力,但不太重視創新。去年許多電子商務經營者每天都工作16個小時以上,但是成功的電子商務企業卻不多。勤能補拙雖然是一項美德,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可能並不適合。

許多人都說台灣的經濟要轉型,如果經濟是由「人的活動」所產生,在思考未來台灣經濟轉型之前,我們必須先觀察台灣「人才」結構的轉型。

我曾聽一位教授戲稱,再過幾年,台北捷運車廂中的「博愛座」數量,將佔三分之一,因為老年人口愈來愈多。更有人戲稱,如果你活到100歲,你的兒子80歲,孫子60歲,因此你兒子與孫子都無法養你。曾孫40歲,理論上他要養上面三代,但是他還有一個20歲的兒子,正在讀大學,而當時大學的學費應該很貴。所以,你的曾孫,可能也無法養你。更重要的是,你還需要瞭解你的曾孫是怎樣的人。

幾天前跟一位美商科技公司的總經理聊天,談到他有一位「不肖」的女兒,上次月考居然考個倒數第七名。當父母責備她時,這位女兒卻說:「我已經夠好了,我還贏6個人!」

這位美商總經理接著說,我這位女兒其實很聰明,學習的速度很快、無論是學音樂、跳舞、英文都是資優生,但是對於她沒有興趣的課程,卻是一點勁兒也沒有。

我突然想到,當我們年老之後,就要靠這些人來養,他們養得起這個社會嗎?

我們是「吃苦耐勞」的一代,因為我們的經濟靠的是「代工與低廉的成本」,所以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我們這一代靠的是「苦讀」,但是下一代靠的卻是「快速學習」。

在「快速學習」的時代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必須改寫成:「愚公移山不再用剷子了,因為愚公發明了一台鑽山機,三兩下就把山移開,而且還申請了專利,他的兒子、孫子不需要繼續剷山,可以過著和樂融融的生活。」

我衷心祈禱,我們的下一代不必再繼續做愚公。

原作者:盧希鵬(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