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商業周刊:學生投資人闖蕩股市 心比天還高



贊助商連結


Reco
2003-10-23, 08:39 AM
商業周刊:學生投資人闖蕩股市 心比天還高

封面故事 校園股王 文●盧怡安

在台灣大學學生來來往往的小福廣場前面,一個綁著辮子的年輕女生打開膝蓋上的筆記型電腦。她不是在玩電腦遊戲,也不是上網聊天,更不是寫報告。她專注的盯著股票線圖的變化,動了兩下手指,就迅速的從網路上敲進數張股票。

「到明年第一季前,上看六四八四點;但是現在我還是比較看多傳產,電子股暫時偏空 ……」、「大盤瞬間上五千八百點?不會,會先整理再上。週一帶量長紅讓我看懂這個盤了,今天先補空單,進兩檔電子短打。」發表這番看法的人,帶著濃濃自信心,還夾雜著艱難的股市術語。不過,他不是投顧老師,也不是證券研究分析師,這是一位才二十歲的大學生,在政治大學證券研究社的電子布告欄上所寫下的文章。

從愛愛社到證研社

股票風潮,未來老師、警官也要取經

「現在大學生最迷的不是周杰倫,而是股票市場。」七校聯合證券暨期貨研習社執行長李巧如說。今年暑假開始,台大、政大和淡江等歷史較悠久的證券研習社,聯合世新、師大、東吳和台北大學的證研社,組成了七校聯合社團,更在十月二日共同舉辦了一項線上股票投資的模擬競賽。今年的報名人數第一週就有三七六五人報名,是去年第一次舉辦這項活動時的三倍(去年第一週有一○七八人報名)。人數的暴增,代表的是這場近似「華山論劍」式的網路線上「比武」,爭取校園股王的熱潮,在各校園間已經蔓延開來。

政治大學社員人數最多的社團,從以往的指南社、愛愛社(服務性社團)發展下來,如今證研社已經擠進排行榜前五名;台灣大學也是如此,排名第三大的證券研習社,五年以前還在六百多個社團中排行十名外,這兩年不斷拉出長紅,名次像股價一樣一飛沖天。這股迷上股票投資的風潮,不只北部如此,還向南部延燒,就連位於嘉義民雄、平時校風比較保守的中正大學,以及中央警察大學,今年十月都開始向台大、政大取經,成立了證券研習社。再加上前年就已籌備成立的師大證研社,可以發現,當未來的老師、警察,在學生時期就已經開始關心、投入股票投資,這個世代的行為模式就相當耐人尋味。

從證券開戶投資人的年齡層下降,也可知道大學生在校及剛跨入社會對股票投資的態度。建華證券經紀部經理林秀惠指出,建華二十歲至二十四歲的客戶,從去年九月底占總客戶數的二•七二%,到今年同期已提升到六•八八%,這個年齡層的開戶人數成長達一五二• 六五%。

由於證券開戶年齡仍限制在十八歲以上,十八歲以下的投資人開戶,必須要法定代理人同意,而二十歲至二十四歲的投資人比重以倍數增加,凸顯的是剛從大學畢業或仍然在學的這一個族群,迫不及待的在「解禁」之後,隨即跨入股市,希望擁有自己在財務上的自主權。日盛證券經紀部協理黃鴻毅表示,日盛證券客戶平均年齡從二○○一年的三十五•六八歲,降至今年的三十四•二七歲,也顯示年輕人投入股市的比重在攀升。

從學運到股市

追求享受,以更快速的方式累積財富

相較於大學時代學運風氣盛行的五年級,搖著野百合的旗子群聚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乃至於大學時服務性社團(到農村或漁村服務,針對當地小孩帶活動)勢力龐大的六年級生,足跡踏遍台灣山區野外和海邊漁村;現在大四(民國七十年出生)以降的七年級生,有不少人每天手邊盯著看的是股票機,聚在一起討論的,是近來股市的動態,和幾支熱門股票的漲跌;踏出校園拜訪的,則是幾家龍頭券商的交易室和研究部門。

這中間的演變,顯示出世代間的價值觀從五年級生的群體走向個體,從服務社會、偏遠的弱勢族群,轉而認同金錢價值高過一切的強勢訴求。《商業周刊》在八二八期封面故事「一億人生」中的「跨世代續航力大調查」裡,對於六年級生的描繪是屬於「白頭鷹」型的新物種,他們愛錢、追夢,敢於追求自己想要的成就。而七年級生更是白頭鷹族群的延續,他們追逐更短期的金錢成就,他們的手段更集中在工作之外的各項工具;而環境給了他們優勢、便利,讓他們更容易跳過群體階段而走向個體,同時對於金錢的追逐也更直接、更露骨。

禮正投顧總經理毛仁傑在研究所時期就開始投資股票,他回想起在他那個年代(民國七十六年前後)流行的社團,都是代聯會(學生代表聯誼會)、辯論社、宗教性社團這種沒有銅臭味的。「以前在富邦、日盛證券VIP室裡走動的只有我一個,現在,我看VIP室裡很多是學生啊!」

六年級生在大學時代,正好遇上了一九九七年和二○○○年兩次的萬點行情,受到行情激勵,以及股票有如「全民運動」般熱門的影響,玩股票的大學生其實不在少數。「但是我們那時候都是單兵作戰,哪有像他們現在這麼有組織。」台證期貨研究分析經理許家榮說。

現在,光是七校聯合證研社就有九百名正式社員,還不包括尚未加入聯合組織的各校證研社,以及中南部的「股友」們。相對於過去形單影隻在研究股票的大學生,將現在的陣仗形容為大軍集結也不為過。在七校聯合組織裡,還設有監事會、理事會及執行長,簡直就是一個成人世界裡正式社團法人的縮影,足教五年級、六年級生嘖嘖稱奇。

同時,在證研社成員裡,過去主要以財會、經濟等科系背景為主的大學生為重心,現在已經逐漸加入了電機學院和文學院的學生,台大證研社裡財經科系與非財經科系的成員,從過去壓倒性的比率,到今年各占一半。「我以後到竹科拿了股票,難道還要找別人來幫我管理嗎?」電機系的學生如此認為。「現在工作這麼不好找,我得要有賺錢的一技之長。」歷史系的學生也說。

從蕭亞軒到何麗玲

偶像換人,追求財務自由取代追星

一到證研社重要活動的時候,這些大學生一張張稚嫩臉龐下,都穿著再正式不過的西裝、套裝,每個人都能正確引用「股神」華倫.巴菲特的名句,告訴別人投資理財的重要性,以及一套投資經。「我不能成為郭台銘(鴻海精密董事長),但是我能成為發現郭台銘的專業投資家。」台大證研社社長李昆霖用充滿自信的口氣說。

問起這些投資股市的七年級大學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夠趕快得到財務上的自由,並向這個世界證明他們已經能夠經濟獨立了。「我希望以後能夠趕快財務自由,就像何麗玲那樣。」世新大學經濟系四年級劉純陽說。台大的李昆霖則最羨慕前聯電副董事長劉英達,五十多歲就退休,享受自己的生活。李昆霖認為,早一點經濟獨立,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他賺夠了錢,最希望像探索頻道(DISCOVERY)裡的動物學家,到非洲去觀察動物,一去就是兩、三個月。「我只是在經濟上不想要受到拘束,」政治大學財政系四年級的楊明昌說,「以後工作嘛,不一定是要在金融業,我想當個公務員也不錯。」

在台北大學證研社五十二位新生當中,有三十三位宣稱他們在高中或高中以前,就開始接觸股市,不管是開始看盤、研究股票,做線上模擬投資遊戲,或是直接開始投資。他們不見得是想走金融、證券分析這一行,因為其中只有兩位認定這是未來的路,但是有二十五位都肯定,這是他們能夠經濟獨立最好的方法。甚至其中有三十五位大學新生覺得,要讓他們的小孩比自己更早開始接觸股市。

從方格紙到股票機

便利使然,投入股市管道更趨多元化

七年級生在股票投資、期貨、選擇權操作上得天獨厚的背景和五、六年級生大不相同,五年級生在大學時期趕上了民國七十五年至七十九年的股市大多頭,當時的期貨都是地下期貨,合法的期貨商還沒有開放成立,更沒有聽過選擇權;六年級生在股票、期貨都有機會參與,而選擇權是在這兩年才熱起來的金融商品,在大學時期也還沒有機會投入。七年級生的年代,正好是金融商品百花齊放的年代,選擇多、機會多,選擇權一年的交易量成長了二十.五五倍(二○○三年一至十月與前一年同期比較),而且進入門檻降低,幾乎每一項商品只要十萬元以下就可以進場操作。

學生越來越早接觸股市的趨勢背後,是便利的工具使然。淡江大學證研社第二屆社長,也是淡大證研社目前的指導老師楊耀宇指出,現在的大學生投資股票,不見得比十年前的學生厲害,只是現在的七年級,資訊取得比以前容易太多了,不但接觸的誘因高,可以得到別人研究分析的報告、建議,管道也多了太多。

六十四年次的許家榮笑著說,以前他念大學時,股票機很少見,更不可能隨時看到股價線圖。他當時都是拿工程用的方格紙來,把KD線(技術分析指標)一根一根畫在紙上,支撐線和壓力線得靠自己拿量角器和三角板連起來。「這時候就會發現工藝課要好好上,角度差一點點,價錢就差五塊了耶。」許家榮打趣著說。

但是現在的七年級,人手一台股票機,個股股價有歷史資料、即時線圖,還有大盤技術分析圖。下單不必像五、六年級生,衝向公共電話亭打電話給營業員,不但手機普遍,可以直接下單,就算在上課,筆記型電腦一連上網路,就能網路下單,連開口都省了。

從五年級到七年級

敢衝敢賭,不怕賠光投資手法更大膽

這些年紀輕輕、未經世事的學子,和一般社會人士比起來,投資心態和投資方法都大膽、冒險許多。楊明昌在高一的時候,就用自己從小學存到高中的壓歲錢,全部投入股市,往後的幾年,只要農曆年後一開市,他就把壓歲錢都投進去。「其實賠光都沒關係啊,對未來來說都是小錢,反正是買經驗嘛,沒有損失啊。」

也有許多大學生認為,他們不像大人一樣有生活壓力,反正吃家裡、住家裡,這些投資只是閒錢,不用怕賠光,所以有些人的投資行為,就因此更為大膽。有人還沒有熟悉股市,就進入槓桿比例十四、五倍的期貨市場操作,或是融資買進、融券當沖。

更冒險的,還有大學生拿現金卡來週轉買股票。現金卡一八•二五%的年利率,一天借出一萬元,利息就要五百元,如果拿去買了一張股價十元的股票,當天起碼要漲五%以上,幾乎接近漲停板七%,才能打平這個成本。有一位輔大的大二生就是這樣操作,「所以他的停損觀念比大家都要好啊。」他的同學樂觀的說。

黃鴻毅認為,大學生提早有理財觀念基本上是正面的,參加模擬投資競賽有助認識股票市場。不過,他也親身經歷到網路模擬投資競賽的「後遺症」。不只一次,客戶過了交割日還扣不到錢,打了電話也不通,黃鴻毅只好親自到客戶住家去找人,發現他還是個學生。一問他為什麼違約交割,這位學生竟然囁嚅著說:「可不可以不要算,乾脆取消算了啊?」讓他嚇了一跳,居然會聽到這樣的反應,「他們可能在網路模擬遊戲上玩習慣了,不知道違約交割破壞一個人信用的嚴重性。」黃鴻毅嘆氣說。

七年級生在網路虛擬空間養成的習慣傾向於遊戲性濃厚,真實性可以簡略,落實到類似股票、期貨網路下單,也許只是滑鼠輕輕一點,但是在真實世界來說,就已經是和整個金融市場連結在一起,禁不起違約交割,更不可能「取消」,重來一遍。

而類似這樣輕忽的態度和價值觀,可以想見在真實世界中隱藏的衝突其實正在發生中。

金融業還是對學生投資抱持較保守的觀念。一位銀行資深經理覺得,大學生要是靠自己,每個月就能賺二、三萬元,那公司請他們來做事,也是付三萬元,卻有很多壓力和責任,「萬一叫不動怎麼辦?」黃鴻毅也認為,就算有模擬投資競賽冠軍來應徵工作,他們要不就是變得自大,覺得賺錢沒什麼、很容易,要不就是過去搶進殺出的短線心態太重,他還是「怕怕」,不敢錄用。

不過學校對於在校生操作股票的熱潮,也並不特別反對。台大課外活動組組員馬千乘就認為,連總統陳水扁都曾說過大學生要自己規畫前程,因此只要是社團指導老師認可的活動,包括投資股票在內,學生都有自由參加。

從股市到人生

經濟自主,是提早掌控人生的工具

這一群七年級生,透過投資股票市場,急於拿到他們對自己經濟的掌控力,也急於運作像成人世界一般的組織。他們提早接觸現實的股市,有人得到好的收穫,荷包滿了,對股市熟絡了;也有人受了傷,賠上了錢,或是太早養成了投機的習慣。這些大學校園裡的「投資者」,著眼的不只是錢的多寡、賺的次數而已,而是要向世界證明,他們有能力比上一輩的人,更快達到財務自由的夢想,更早開始自己想要的人生。

只是,在股票漲跌的背後,不只是金錢動機,而可能是價值動機。在學生時期就發現一通電話、滑鼠一點,你的人生就可能因此而改變;未來,在他們心目中傳統社會的群體、組織、工作態度,還會像過去一樣成為生命中重要的選項?還是隨著每日金融市場的漲跌波動,呈現浮動人生的新世代?

贊助商連結


Reco
2003-10-23, 08:40 AM
學生投資人闖蕩股市 心比天還高 文●盧怡安

穿上套裝的台大中文系三年級生李巧如,還是一張稚嫩的臉,雖然才不過兩個月投資經歷的她,卻身為七校聯合證研社執行長(台大、政大、師大、淡江、東吳、世新、北大)。在十月二日與台新金控合作舉辦的模擬投資競賽中,她「率領」了九百位社員共同參與這項活動,她同時也是這一次三千多位參賽者的最高領導人。她的頭銜,比在玉山證券擔任總稽核的爸爸還要大;就連合辦活動的台新金控總經理陳淮舟,都要尊稱她一聲「執行長」。她喜歡當日沖銷的投資方式,也比她爸爸這一代要敢衝。

類似李巧如這樣經歷不深、出場聲勢威風凜凜的校園投資人,正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冒出頭來。政治大學財政系四年級的邱正智,兩年的投資經歷,目前是政大證研社的副社長,國小一年級開始就跟著家人接觸股票,見識到股票會「吃人」,導致大幅虧損的特性。這樣的經歷讓他一度不太敢實際參與股票投資,最後真正要進場一搏,也是在場外模擬了半年,做好各項準備之後,才拿出真的錢進場衝刺。

台大農經系五年級的陳鈞佑,期貨的投資經歷不過才一年九個月,從一開始的四十萬元本金,最高賺到了一百六十萬元,是本金的四倍;一天看盤五小時,看到最後課業都荒廢,雖然修了期貨投資這門「學分」,在金錢的投資報酬率是四○○%,在學業「投資」的資產負債表上卻隱隱出現警訊,出現負的報酬率。

實戰經驗一:中文系李巧如

想以投資戰績贏得父親的百萬信任

選擇念中文系的李巧如,剛進大學時和同系同學一樣腦子裡還充滿風花雪月,加入「詞畫人生社」;在校園裡看到證研社的旗子,還會在心裡想,她完全不懂證券,絕對不可能參加這種社團。不過耳聞證研社可以實際認識很多業界人士,又可以累積實務經驗,一直急著想成為大人的李巧如躍躍欲試。「中文和歷史學的是過去的社會經濟現象,但是研究證券卻是了解現在、未來的社會經濟現象。」她帶著和稚嫩外表完全不搭軋的嚴肅口吻說。

她積極參與證研社的社務,下了課幾乎都把時間花在社團裡,處理大小事務,贏得同學、學長學姐的肯定,被選為台大證研社的副社長,更在今年七校聯合大會上,獲選為執行長。雖然她的父親不斷告訴她學生還是念書就好,但是她擔任家教的學生家長、一位在愛普生擔任副總經理的長輩,卻很鼓勵她跨出多領域學習的一步,「學做事也是很重要的。」他經常傳授李巧如一些領導經,例如當主管可以訂下很高的目標,但要帶著員工一起做事之類的學習經驗。

在同學推選下擔任七校證研社執行長的她,便在這次模擬競賽活動中,給部屬一個很高的目標,就是要打破去年這個活動參加人次的紀錄(一千六百六十人),還要成長到五千人次。結果,第一週來報名參加的人次就達到三千七百人,李巧如訂下的這個高標準有希望達成。但是她沒有忘記:要帶著大家一起做事;因此連其他學校的同學都半開玩笑的抱怨,執行長都把事情搶去做了啦!

即使社團玩得有聲有色,但是李巧如的父親還是對她不放心,不敢真的給她一筆錢操作股票,只是偶爾讓她自己做研究選出幾支股票,當做投資組合的建議,由父親來下單操作,讓她過過乾癮。面對同社同學家裡有的拿出一百萬元讓同學操作,李巧如說,「額度至少要這麼大,才能讓我按照理想資產組合去操作啊。」

雖然她理想的投資組合是包括裕隆、台達電、華碩等高穩定性的大型股,但是李巧如自己也承認,她的個性中有冒險性格,傾向做當日沖銷這種比較刺激性的嘗試。「會很想要今天馬上賺了,明天再換另一支股票試試看,這樣有多種嘗試的感覺。」父親知道她有這種想法,像是在念阿彌陀佛般的對她說:「念書為重、念書為重。」

今年八月,自己悄悄在別家券商開戶,有了一本代表自己戰績的進出紀錄後,李巧如說,她想要在選擇權市場(價格較低、風險較大)中獲得一定的報酬率,證明給父親看,她也能自己操作得很好。

她覺得雖然選擇權像樂透一樣槓桿高、風險大,但是認真的操作,還是有許多策略可循。等到真的有了成績之後,「希望他(父親)能對我放心,直接給我一百萬囉。」

實戰經驗二:

財政系邱正智想從父母跌倒過的股市爬起來

「大家想到大學生玩股票,就覺得銅臭味很重啦,勢利啦,不念書啦。其實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政治大學財政系四年級的邱正智說。

國小一年級就跟著母親看盤的邱正智,廣義的說起來已經接觸股市十五年。這方面累積的「功力」是,隨便說出一個年份,他對於當年股市加權指數的高、低點,都可以精確的說出來。但也因為看著父母親在空頭市場中跌倒過,邱正智對於自己的期許是成為保守穩健的投資人,所以在投入股市的基本動作,就是累積自己投資股市的正確觀念和保守做法。

家裡開工廠的邱正智,從小父母親都很忙碌,但平常仍不忘注意股市,同時也實際有投資。所以國小一年級暑假開始,只要股市開盤以後,邱正智就要幫忙站在電視機前面,大聲告訴媽媽,現在哪一支股票股價到多少了。金融股當中的三商銀,在民國七十九年來到高點,如彰銀創下八百五十元的歷史股價,他到現在還印象深刻。

正因為他讀著、念著當年金融股的股價,越讀越低,股價像溜滑梯一樣向下滑落,心中很清楚,父母親在股票投資上賠得有多慘。然而,他到了大學,開始重新關心股市漲跌,看到跳動的數字,還是很興奮;在系上讀到的科目也讓他相信,他對股票操作的方法,應該會比光是聽消息操作的爸媽還要強。但即使對證券市場燃起濃厚的興趣,邱正智還是不敢貿然進場玩股票。

他先是利用大一課業比較鬆的時候,花兩個月時間,到圖書館把技術分析的書都看一遍,一有不會的就去問社團學長、學姐。然後透過線上的模擬投資競賽,練習了半年,降低在真實市場犯錯的機會。「當時和同學比賽,就算在遊戲裡輸了一千多萬元,也只要請個飲料,花個十幾塊錢而已。」

但是,這種虛擬的操作方式,不需要從口袋裡掏錢出來,賺了不會有真正的快感,賠了也不感覺痛。在模擬遊戲中玩得越久,邱正智越發現不對勁,想要贏「大錢」的話,就得要比別人敢衝、敢賭,心態反而會越來越投機,在這中間他領悟到,「就算是模擬競賽裡的第一名,也絕對不是最會投資的人。」

因為想要養成穩健的投資方式,邱正智才開始捨棄模擬遊戲,投入在場邊看了十五年的股市。當時正是二○○一年九一一事件(恐怖分子攻擊紐約雙子星大樓)之後,股市自三千四百一十一的低點向上攀升,邱正智注意到友達光電這支股票走勢,有成為大飆股的潛力(友達股在那一波自十一元漲至五十九.五元)。但他不敢一次賭到底,便在三十元左右時介入,每賺到二○%就停利出場,如此來來回回操作,利用二十萬元的本金賺到了八萬元,投資報酬率四成,「用對了方法竟然會這麼好賺!」

初試啼聲就成功的邱正智自己都有點嚇到。雖然以友達那一波的漲幅四四○%,算起來,自己的操作並不是賺得最多的例子,不過友達漲上五十元之後股價又反轉直下,市場上被套住的投資人不計其數,邱正智停利的操作策略卻讓他有計畫性的退場,獲利部分安然落袋。

邱正智目前在系上三年的成績排名,仍落在前三○%,股票操作並沒有讓他在學業上的表現出現「跌停板」。除此之外,利用兩次暑假期間,他靠自修考上了普通證券營業員及高級證券營業員這兩張證照。他摸摸頭說:「不是為了以後的工作,我只是想看自己強不強而已。」

實戰經驗三:農經系陳鈞佑

想從期貨買賣證明自己的能耐

台大農經系五年級的陳鈞佑,瘦瘦小小的個子,戴副眼鏡,穿著毫不起眼的格子襯衫,講起話來害羞靦腆的樣子,很難想像他是每隔二、三天就進出期貨市場五、六十萬元的投資人。

「會玩期貨是誤打誤撞啦!」陳鈞佑說。他在大一時看了不少坊間關於投資理財的書,都教人要提早開始理財,他也覺得退休金應該要從大學開始準備。他還注意到,書上寫到年輕時投資可以忍受的風險比較大,所以他最後選擇了風險最大的期貨市場,做為他展開投資操作的第一個工具。

一開始,他不懂任何一種分析技術,甚至抱著好玩的心態,就開始投資保證金一口九萬元(最低買賣門檻)的台指期貨。這種比起股票風險要大上十四、五倍的金融商品,一錯估情勢就會賠上全數的保證金,既沒有買錯股票就放著長期投資的緩衝空間,也沒有上下七%的漲跌幅規則。這種操作模式,連市場老手都不見得敢去碰,因為有時候一天的輸贏,賺賠的幅度都會高達五成以上,甚至一天賠掉一個資本額的例子都時常出現。

陳鈞佑憑著一股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和簡單的技術分析,就在上手兩個月之後開始,以四十萬元的本金,在八個月左右賺到了一百六十萬元,足足是原本資金的四倍。

「當時覺得好像很容易。」不過今年初開始,他不管怎麼樣用原來的方法,還是慘賠不斷,一口氣賠掉了手上資金的一半,將近八十萬元。陳鈞佑開始慌了手腳,「很亂,不知道到底該用什麼方法,喪失信心,也沒了感覺(指數敏感度)。」他懷疑自己的方法到底對不對,也開始動搖,想著要不要相信市場消息,要不要試試其他人操作成功的方式。

「但是我忽然發現,每個人的個性和投入時間都不一樣,要複製別人的成功,很難。」於是他開始修正自己原先用的技術分析和操作方法。先從停損開始,起先他設定五十點(指數期貨的計算單位)停損,接下來又縮小到三十點就馬上停損。「因為不想看到自己一直被趕出場,所以預測就會更小心。」但他仍堅持只用一種,也是最初使用的技術分析,再用每天輸贏的經驗來微調。

經過多次嘗試成功、失敗的經驗之後,他開始隱約抓到大盤線圖變化的微妙之處,不再只是看到黃金交叉(技術分析術語,意指買進訊號出現)就進場。陳鈞佑說,如果他突然覺得看不懂的時候,就會拉長時間去看,同時他都是前一天晚上就做好預測,和想好應變的操作技巧,避免被當天盤中的漲漲跌跌牽著鼻子走。「最忌諱的就是一邊看盤,一邊跟著,啊,漲十點了,啊,跌二十點了。」

現在,連他進出股市多年的母親要買股票,都要先問陳鈞佑對大盤的看法。不過,他不好意思的說,因為一開始投入時,一天看盤五小時,從上午八點四十五分到下午一點四十五分,所以一早上幾乎都沒辦法做其他的事,當然就這樣賠上了課業,延畢變成大五生。

「要像他那麼厲害,就要有翹課的決心。」他的同學這麼觀察他。如果有其他同學問他,該不該在大學時玩期貨呢?一路走來覺得期貨風險真的太大,投入時間太多的陳鈞佑,一面笑一面搖頭說:「我是不建議啦。」

Reco
2003-10-23, 08:41 AM
不怕輸光的世代 迎向發財夢或慘賠的開始? 文●鄭呈皇

「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會酸」。十月八日晚上,台北大學四樓證券研習社的門口大字寫著。裡頭將近有五十個七年級生排排坐,聽大三的證研社教學長每星期一次安排的課程,課程中口沫橫飛的推薦「熱門股」。晚上七點的兩小時內,隔壁教室在上管理學,這裡則是在做「發財夢」。

「投資股票可以賺錢,不用靠父母又可以經濟獨立。」一位企管系大二的女生這樣說,她準備把打工半年賺來的幾萬塊現金拿來買股票,看著黑板寫著「友達、建興」,她細心的抄下來。

然而抄下來的是一個發財夢,還是一個慘賠的開始?

在電影「賭王之王」中,男主角麥特戴蒙飾演的麥克,是一個嚮往到賭城拉斯維加斯和世界級的賭王一較長短的研究所學生。在一次的賭局中,他把包括法學院研究所學費在內的積蓄,拿到賭場的牌桌上;一局,就僅僅一局,他把三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零五萬元),輸得一塊錢不剩。接下來的日子,他必須白天上課,半夜到清晨開貨車、送貨賺取學費,幾次需要在研究所內模擬法庭中辯護律師的角色,他不是遲到,就是完全沒有準備,讓教授對他的表現相當失望。

雖然最後他在戒賭之後又重回牌桌,並把賠掉的錢全部要了回來;但他的代價是學業荒廢,失去了繼續當學生的資格,原本設定畢業後要成為律師的生涯規畫也因此破滅。

一夜致富、一把壓注的戲碼,在真實的人生中表演得更淋漓盡致。投資市場的定律,只有五%的人是贏家,至多了不起一○%的人能夠順利的把別人口袋裡的錢變到自己口袋裡,但並不會嚇跑想要從金融操作中累積財富的人。當血液中的投機因子呼喚你的時候,很少人能徹頭徹尾的抗拒,只是接受程度深淺不同的差別而已,而這樣的誘惑也開始考驗校園中的學子。

台灣大學證券研習社執行長李巧如說,想靠玩股票賺錢的大學生很多,「說不想賺錢是騙人的,但是如果賠了也不怕,再賺回來就好了。」她點出同學進出股市的心態。

「賠了再賺回來」。是這些七年級生的普遍心理。如同六年級生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培養的是個禁得起輸光的金錢觀。

台灣大學資管系助理教授邱仁鈿觀察,由於學生投入股市的資本一般不超過新台幣五萬元,所以即便輸掉也覺得再賺就有了。然而事實上卻可能是賠得更多。

本業與業外

想賺回機會成本,卻連課業一同賠上

禮正投顧總經理毛仁傑就是一個例子。一九八七年,考上台大商研所的他,開始鑽研股票,自嘲修最多學分的是「看盤」,一天三個小時股市交易,收完盤再看技術線圖。「當時班上投入股市的人只有我,所以別人都覺得我是異類。」他說,除非是必修的課,或是老師會點名,否則他幾乎一律翹掉。原本以為翹掉學業的機會成本可以從股市裡賺回來,但是一場三千點的大崩盤,讓他一個星期睡不著覺。

一九八八年中秋節前夕,財政部放出要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的消息,中秋節過後,股市連續重挫十九天,慘烈的狀況是每天掛單賣出,幾乎都沒有成交,想脫手換現金都換不回來,形成台灣證券史上有名的「九二四大崩盤」,台北股市由八千八百點一路跌到四千六百點,毛仁傑剛好碰上了這場「災難」。自己和公務員父母的積蓄加起來九百萬元,一個月內賠掉兩百萬元。「那時自己還在準備考試,書根本念不下去。」他表示每個月才領兩千元獎助金,卻這樣把父母和自己的錢賠掉。回想當時走火入魔的程度有多深?回到南投老家埔里,看到連綿的山峰形狀,都像「崩盤的線圖」。

他回想那次見山不是山的經驗裡,自己不只損失那些錢,更重要的是連功課都念不好,許多科目是低空飛過。記取那次經驗,毛仁傑認為學生應該還是要「本業和業外」分清楚。

所謂的本業就是自己分內的學業必須先顧好,才能專注「業外」的投資,否則便是本末倒置。加上往往學生對於股市背後的總體市場了解不深,只聽技術面分析,所以戰死股市的比率相當高,就像他當年一樣。「這是一種在學校也沒學好,在外面(股市)也沒賺到的經驗。」他苦口婆心的提醒。

翻滾於股海中,除了買一個發財夢,對目前任職保德信元富投信專案襄理的游穎鴻來說,也曾經是一個「退休夢」。

今年二十八歲的他。在四年前大學畢業後開始投資股票和基金,剛開始從二、三十萬元入門,後來考上台大商研所,台中的街坊鄰居知道他有在投資,紛紛把私房錢拿出來請他代為操作,金額一度高達千萬元,而他為了不負眾望,曾經有半年的時間,每天看盤、研究線圖的時間長達十四個小時,投入的時間、精力比正職的工作還多,幾乎全世界的證券市場開盤他都透過電腦在「現場」加入戰局。

他掐指一算,努力超時工作的月報酬率平均下來都有二○%,「當時的我,以為靠這個就可以不要工作,只要五年就可以在三十歲退休,」游穎鴻說。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美國九一一事件引發股市大崩盤,他的三十歲退休夢就這樣無限延期,這是典型想以高報酬換取提早退休的夢。「許多人看到的是一千個裡面成功的那一個,卻都沒看到失敗的九百九十九個。」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對於年輕人急於退休,採取快速致富的途徑,有他一定的解讀。

現在問游穎鴻要幾歲退休?他不好意思笑著說:「至少要四十歲以後吧。」現在的他,還是一天工作十四小時,這麼努力是為了把以前輸的錢統統贏回來。

天真與自信

投資股票的戰功是「加分」?其實不然

「我們都相信自己不會是倒楣輸錢的那一個。」台大財金系大四的郭振茂信心滿滿的說,許多同學都把投資股票的「戰功」當作是未來應徵工作的有利條件之一,尤其是應徵分析師,這些紀錄應該很有用。

關於這點,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丁學文認為,「這些大學生很天真。」

曾經應邀到大學證券社演講的丁學文,認為許多大學生普遍都說自己會投資股票,但是其實只是個淺薄的技術,往往聽到技術面或市場面消息就一古腦的衝進去,而沒有去了解背後造成的原因,「會賺錢的往往都是by luck (靠運氣)。」他說,彼得.林區或者華倫.巴菲特都是到了六十歲以後才說自己真正懂得投資,更何況是這些急於證明自己會投資的小大人。

因此丁學文在面試新人時,重視的不是這些人過去多會投資股票,而是會注意他是否真正了解為何要投資這些股票。他常遇到一些剛畢業的年輕人在他面前說在學校很會投資,也賺了不少錢,「這時我都會問一些總體經濟的問題,如果他答不出來,我就知道程度在哪,」丁學文說,即便是虛擬股市比賽第一名的學生來他這應徵,選上的機率也不高,因為他的觀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生太多」。

關於知識淺薄這件事,交通大學資管所所長陳安斌也有同感。他在學校開的「金融投資決策」課,利用虛擬交易平台,學期初給上課同學一億天幣(虛擬貨幣)請他們操作,到了期末結算,平均來說賠錢的有七成。「有個學生甚至賠了五千多萬,後來特地跑來感謝我說,還好只是虛擬交易。」陳安斌認為,經過學理課程的失敗率都到達七成,更何況是那些證券社的學員呢?

換言之,蹲馬步的功夫沒做好,就想進入真正的資本市場,這樣的心態其實「太衝」。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就舉例:「有位學者說如果想了解二十年後的澳洲,只要到高等院校看年輕人在想什麼、學什麼?」

同樣,現在的大學生學到的是想要利用股市賺錢、快速累積資本,甚至擺脫向家裡伸手要錢的角色,這樣的心態會對二十年後的台灣造成何種影響?

讀書與賺錢

功利導向,眼前利益勝過人生算盤

「每個人都會比較功利。」郭振茂認為學校的同學,尤其是有投資習慣的學生,大多對錢會比較敏感,什麼事情都會先想到錢。下課討論的不再是功課,而是哪檔股票比較「in」,甚至連誰賺得比較多都會比較,「賺錢還是要踏實,不能這樣想不勞而獲。」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也注意到校園興起的這股淘金熱,他認為讀書還是學生的本分,「在讀書的時候玩股票是太不正常的現象。」他感慨的說。

另一方面,身為股王的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也提出呼籲,認為「股王」其實是一種很沒意義的頭銜,甚至是「世俗化」的說法。他認為年輕人不應去看短期的投資報酬,而是要探究扎實、基礎的東西。

丁學文觀察到,許多大學生進入職場後,很容易因為賺錢、賠錢而產生大頭病與自我放棄的性格。一旦自己的股票賺錢就認為是自己的眼光正確,所以會更魯莽的想加碼進場;結果只要一個利空下來,就很容易又否定自己。他就常常看到這些新鮮人的工作效率會受股市的漲跌影響,「患得患失的心態比起其他不玩股票的人來得大。」他說。

然而,這不意味大學生提早進入資本市場操作是不好的。寶來證券董事長白文正說:「新金融商品種類越來越多,在學生時代就開始接觸投資,對個人理財或未來的工作需求,其實都有幫助。」但是他建議不應以績效、賺錢為主,風險控管往往比績效更重要,因此在學生階段不應去問「賺了多少?」而是「少賠哪些?」對往後操作更大金額的投資才有幫助。

這些七年級生在校園裡比的是誰的股票多,將來出社會也會用一樣的態度去看待職場大環境。現在許多竹科工程師跳槽,不是為了向上的成就慾望,而是為了哪家企業的股票多,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曾為此頗多感嘆。

一個禁得起輸光、金錢至上的世代陸續投入職場,「未來這個跟著股票跑的現象將更形嚴重。」丁學文認為。

張忠謀提到自己在美國念書時,父親送他幾張IBM股票,讓他開始對IBM這家公司產生興趣,進而觀察美式企業經營的哲學,開啟他對產業的興趣,甚而影響他日後開公司。股票在半導體教父的眼中不只是數字,而是數字背後的經營管理。然而,台灣的大學生有多少人曾想過數字背後的意義呢?

除了數字的意義,當然還包括生命的意義,也是人生中重要的學分。去年出版界的一本書《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安德烈.科斯托蘭尼著,商智出版社出版),引起市場上廣泛的回響;作者科斯托蘭尼一生中藉由投機操作各種跨國性的金融商品,獲取了一生無虞的財富,而他所體會的「財富自由」的價值觀,更風靡了許多想經由金融操作致富的人。

書中這樣寫著:坐在品味高尚的餐廳裡看著窗外風景,嘴中大啖美味的魚子醬,遠在幾萬哩之外的投資部位隨著金融市場的起伏幫他賺進大把鈔票。這樣的描述很難讓人不心動,但是如果忽略了托斯科蘭尼曾經因為融資買股票而慘遭斷頭出場的經驗片段,很難相信被崇拜的投機之神,在他的字典裡不會只有「成功」兩個字。

今年年初,一位中年婦人因投資股票虧損,利用申辦現金卡來週轉,在不堪利息負荷之下,選擇了自殺來結束她犯下的錯誤。這種用生命來體驗投資失利承擔後果的案例,絕不是目前在校園的學子或是在電腦桌前模擬操作,或是拿個一、二十萬元的積蓄來測試生命歷程所能體會的。

股市裡有一句傳唱的警語:「沒有出場前,你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贏家!」尤其是金融操作,所謂的賺、賠,不過只是手中存款帳簿中數字的變化,除非已經選擇永遠退出市場,所有的投資就此「買單」,否則都不能說自己贏了。科斯托蘭尼所形容資本主義像一塊「切得不平均的大蛋糕」,充滿機會,也充滿不確定;這個道理,也唯有再多經歷一點大風大浪,才能讓初出茅廬的校園投資人體會,你可以吃別人的蛋糕,但是別忘了你已經放入嘴中的蛋糕,別人可以隨時要你吐出來。

晚上九點,台北大學的證研社下課,幾名同學留下來討論明天要一起進場,他們會是下一個「校園股王」嗎?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他們「不怕輸光」的價值觀!

阿倫
2003-10-25, 10:56 AM
好文章
謝謝分享

Perse
2003-10-25, 11:03 PM
就像小弟最近看完「鄭弘儀教你投資致富」裡所說的
“股市是最好的投資工具”
裡頭的方法:低點買、買好股票、波段操作
看上面的報導,縱然成功案例居多,但也得要事前功課做的比別人多
現在,我也要開始學習理財啦!

Bob Cheng
2003-10-27, 04:19 PM
在台灣投資股票的小股東都是被一堆什麼內線交易啦,假內線等坑殺,白痴才會做夢夢到能從股市賺錢

cky
2003-10-27, 04:58 PM
嗯 千萬不要把炒股票當主業 那會有一天你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pinget
2003-10-27, 07:25 PM
台灣內線交易非常普遍,
能不玩股票,
就不要玩。

ellery
2005-09-24, 10:24 PM
請記住:養, 套, 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