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生猛的淺碟式經濟



贊助商連結


k2
2002-02-11, 07:14 PM
數位時代 http://magazine.pchome.com.tw/bnext/32/bnext_4-1.html

生猛的淺碟式經濟

撰文/詹偉雄
在浪裡頭來去慣了的人,怎麼會淹死在海裡?這是你對台灣經濟懷抱死多頭的最重要理由!台灣科技公司會倒,多半是被另一家台灣公司淘汰,不會輪到國外公司動手……。

新內閣就任,加上股市反彈2500點,台灣一下子從冰庫中活了過來。這是台灣「淺碟式」經濟的特色:因為沒有像美國、日本、歐盟那麼龐大而穩定的國內市場,台灣的經濟是「看世界臉色吃飯」的出口經濟體,由於外銷生意不能自己掌握,所以公司、產業今天能大起,明天也可以大落,端賴你有一顆勇健的心臟,以及對台灣生命力永恆的信任。是的,正因為「淺碟」這個不好的形容詞,台灣滿值得你永恆信任。淺碟式經濟,是夾縫中求生存的經濟。台灣的科技公司多半在他們創業、茁壯的過程中,看過千百個老外顧客的臉色。但也正因不忍氣吞聲、即退無死所,台灣企業慢慢砥礪出世界一流的彈性生產、效率管理能力。那些美、日、歐等老外做起來覺得沒成就感的事,台灣工程師卻可在其中精雕細琢,譬如那浩大的供應鏈,可以做得像晶瑩剔透的日本壽司輪轉火車。在忍耐中,這些創業家剛開始時也會怨聲嘆氣,接著被迫開始欣賞,有一天,他們驀然發覺:一心求生存的自己,居然也成了藝術家。這一次全球科技股大反彈中台股的上漲,全賴科技公司在世界品牌供應鏈的掠奪戰中打了勝仗;上櫃市場中有所謂「微軟Xbox代工概念股」,上市市場中有Dell、數位相機、手機、新力PS2等代工贏家。把世界需求數字拿來一對照,你就知道這批代工商的生意不是來自全球產業的成長,而是「掠奪」來的;每當它們搶到一筆新訂單,世界其他國家就有好幾個工廠的人失業。而更關鍵的是:在浪裡頭來去慣了的人,怎麼會淹死在海裡?這是你對台灣經濟懷抱死多頭的最重要理由!台灣科技公司會倒,多半是被另一家台灣公司淘汰,不會輪到國外公司動手──它們怎麼會捲起褲子,來淌這趟苦水與冰水交雜的混水。台灣有沒有隱憂呢?當然有,而且它們正把許多正向力量打消掉。新內閣如果看得到,台灣就不會走向進三退二的鋸齒式成長,我們的日子就會少掉一些淚水和汗水。二個台灣的拔河

明眼人看得出:一座台灣島上,其實一直有「兩個台灣」在拔河。一塊是縱橫全球的創業家在經營,他們用透明的生意原則和努力,浪裡來去,勢不可擋;一塊是低競爭力「被保護命運共同體」在運籌,以政商勾結牟利,就是不會用「競爭力」來賺錢。前者以科技公司為代表,後者則是內需企業財團與金融業執牛耳。在股票市場上,由外資與投信主導的法人資金,已經把兩大陣營分得涇渭分明,高價股多半是科技公司,雞蛋水餃股則全是昔日保護的產業。但你可別小看雞蛋水餃的力量,他們動員綿密的政商人脈,在各種公共工程、貸款、特許執照、土地開發上賺取特權利益。雖然股票沒有人要,但它們仍然在扭曲台灣的資源分配,把成功科技創業家打下來的台灣競爭力,一鏟一鏟地倒到台灣海峽。游院長當過宜蘭縣長8年,在那段日子裡,宜蘭是台灣經營最成功的縣份,他應該知道哪一種企業在台灣會有最大貢獻。或許這是他任新閣揆的消息傳出後,股票市場大漲的理由。但即使股市表錯情,台灣仍是進三退二,在你汗水淚水交揉的眼睛裡,仍不需有悲觀的理由。

贊助商連結


ybeen
2002-02-12, 12:48 AM
這篇文章前半段看起來頗合情理
怎麼後半段就荒腔走板了呢?
隨隨便便就將傳統產業通通打成
'低競爭力「被保護命運共同體」在運籌,以政商勾結牟利,就是不會用「競爭力」來賺錢'
再把高科技產業捧成跟神一樣...
台灣代工所累積的高彈性難道是從台積電才開始的嗎?
奇美.長榮跟台塑的成功難道全是靠官商勾結嗎?
什麼叫'股票沒有人要'難道全都要股價上百,本益比也上百才叫好股票嗎?
什麼叫'扭曲台灣的資源分配'
難道要把所有的人都關進竹科 每個人都去做那種燃燒生命來換錢的可憐工程師
還是要為了留住大老闆們的money 連總統都要下跪去巴人的大腿
再一次又一次 把環保意識跟勞工權益批成 破壞台灣的投資環境...
所謂的'高科技產業'所帶來的迷思也不比政商掛勾好到哪去

另外 游院長在宜蘭任內 可是以發展觀光業為一貫政策的...
僅就文章發表感想....非攻擊作者或轉貼者 請見諒

k2
2002-02-15, 07:16 AM
我看到你所回應的觀點,也覺得者篇章有些地方寫的不妥,畢竟用是不是高科技的二分法容易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過我貼這篇文章是著重於"兩個台灣".
在去年看到天下文化所出的[波特看日本競爭力]這一本書,裡面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兩個日本"發現其實套用在台灣前幾年的政商勾結的關係上也是相同的情形.碰巧看到這篇文章提到兩個台灣,想必作者也應該看過這本書,才有這樣的觀點.
不過你上面提到奇美.長榮跟台塑,這些公司主要的獲利應該是來自於國外,雖然是傳統產業不過市場都在海外,不應該歸為內需產業,作者用高科技作代表外銷產業或許是不妥的,容易讓讀者誤解.如果有空不妨看看原書所寫的觀點或會比較清楚.
http://www.bookzone.com.tw/book/showbook.asp?bookno=CB224

ybeen
2002-02-16, 11:42 PM
早上買了[波特看日本競爭力] 才看了一半
對映目前日本的局勢 果然頗為貼切
再對照台灣的情形 著實令人擔心...
重看轉貼的原文 比較能理解作者的原意 感謝k2的推薦 多讀了一本好書
不過頗令人玩味的是 為此書作推薦序的是統一集團的總裁
而統一集團之前從事的食品業既是標準的內需產業與政府關係又十分密切...
但是隨著世界知名的大企業進入台灣
統一也未因此衰弱可見即使是內需產業也有其生存之道 不是光看政商關係可以解決的
雖然他股價也買不起幾顆雞蛋 但是競爭力也不容小覷...

反倒是轉貼的原文作者也提到 現在的許多高科技廠商的訂單
不是來自需求的增加 只是轉移自其他的廠商
如此將來是否會踏上日本重視生產效率取得市佔率
卻沒有競爭策略 漸漸喪失了競爭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