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有些事情還可能要發生——2001年閱讀觀察之二



贊助商連結


purk
2002-01-15, 10:31 PM
文傅月庵


  就閱讀而言,實為「平平淡淡」的2001年;就出版而言,卻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一年。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嚷嚷好幾年的所謂「華人市場」的想像,透過香港TOM.COM合併、收購台灣PC HOME、城邦、商周、尖端四個出版集團,而落實到了所謂「最大的中文媒體平台」之上。中國加入WTO所不得不為的開放,似乎讓「香港資本家+台灣夢想家」,你出錢,我出力(有人說是出「腦」、出「智慧」,隨便啦,反正主子是別人就對了)的結合,有了一片更遼闊而燈光閃耀的舞台,結了疤忘了痛的股票族、投資人;被牽著鼻子走,以為「策略聯盟」、「市場戰略」就是利益趨向的「出版企業人」,個個張大眼睛,等待帷幕昇起,好戲開鑼,更多的念想則是︰「為什麼不是我?要是也能分我一杯羹就好了!」

  這些涉及幾個億的跨國企業行動,除非是相關集團旗下一員,感同身受,得無感乎?否則就一個位於恐龍尾巴位置的普通讀者而言,日出而作,日入而讀,此事於我何有哉?然而不然的是,時代在變,社會在變,潮流也在變。如今,全球成一村,事事很渾沌。北京蝴蝶薄翼漫舞,佛羅里達就要掀起暴風雨。到了2001年,任何一個就算不仁但非麻木的讀者,也都能輕易感覺到,過去幾年中,作為「一名讀者」的份量,在出版社、在書店的眼中,正在不停貶值之中。

  傳統出版人、書商「以文化傳承為己任」的自矜自持,「致小讀者」的溫情與敬意,如今薄也淡矣。多數的出版社老闆(或企業家)縱橫捭闔的巨大眼光無不擺在「市場策略」、「市場價值」、「市場規模」上面,大家談的是大戰略、大目標、大行動,「我跟誰誰誰聯手,一年出它幾千幾百本書,這樣好攻下華人市場,卡位要早哩」、「第一本特價49元,先搶占市場,把餅做大再說吧」、「新書發表會?來場變裝秀好了,現在流行這個。順便找個代言人,幫這本書打一打赫!」——拜全球化、拜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賜,讀者、書籍似乎都已經「異化」成了資本家帳冊上的數目字,一個完成市場目的的統計工具耳。唯市場馬首是瞻的結果,「書籍」成為不折不扣的「商品」,「讀者」就是「消費者」,至於「編輯」,嗯,就當是裝配線上的男女「工人」吧。是耶非耶?

  當然,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樣也沒什麼不對。書籍的流通本來要靠市場的擴大,貨暢其流,出版家賺得越多,才越有可能「順便」出些叫好但不叫座的書。君不見,幾年之中,台灣出版業每年出書量暴增到三萬種,餅多、餅大了,消費者才有選擇的空間嘛。我承認,這些都是實情。只是,人總是不滿於現狀,烏鴉總忍不住看到黯淡微光就要叫上幾聲。

  完全市場導向(這跟集團擴展化以發揮更大市場力量是一體兩面、互為因果的)的出版,對於一名普通讀者而言,最大的損失是什麼?這可分兩方面講,一來是在市場壓力的考量下,編輯的空間縮小。換言之,編輯所苦心策劃的書系,如果不能通過「市場」這一關,便難有生存餘地。2001年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許多人引頸期盼,大鬍子唐諾所自導自譯的【人類最偉大的聲音】書系,甫推出即因市場反應不佳,暫停出書。類似的夭折例子,在過去幾年中,所在多有。去年甚囂塵上的所謂「先要好看,其它再說!」價值觀,重新再被提出來,無須諱言,也是乾脆承認市場力量,然後求取質量平衡的一種編輯策略。甚至,陳雨航、郭重興這些老出版人的出走求去,也無不說明了在「數目字管理」前提下,台灣編輯自主空間正在不斷縮小的事實。

  書籍是種商品,但不能僅止於是一種商品而已。當「人文關懷」逐漸從出版之中消失,這樣的出版又會剩下什麼呢?作為一名普通讀者,面對暢銷書店滿坑滿谷、千人一面、倉皇編輯而成的所謂「網路小說」,卻找不到有人肯真心為網路上文好質優的詩人出一本詩集時,我們除了慨嘆「網路文學」被市場力量所窄化,「出版本質」被市場力量所扭曲之外,還能說些什麼呢?「網路文學」是這樣,其他的又是如何?一犬吠聲,眾犬吠影。當《哈利•波特》席捲全球時,所有的「出版企業人」立刻忙著尋找另一個J.K.羅琳?一夜之間,我們忽然有了一大堆巫婆、魔法、神杖、戒指、怪物,其他的卻彷彿都不算數、不重要了。這就是自由競爭市場的排擠力量與資源集中效應。第一個從「最大的中文媒體平台」出走的,為什麼是以歷史論述與純文學小說起家的「麥田文學」陳雨航而不是其他人?稍作思索,不難一葉知秋矣!

  落實到更細節的部份來看,市場導向的另一面是製作成本的嚴格管控,也就是將本求利,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口上。而所謂「人文關懷」,講穿了,就是「做夢的可能」,除了「賺錢」之外,還能有些其他的東西,譬如理想、譬如好玩。但如今,一切向市場看,拼命賭一把,致力「暢銷書」的前提下,可以預見的是,自製書與本土創作書籍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少,多半的位置都要讓給物美價廉,成本管控容易的翻譯書籍了。換言之,「大台灣百科全書」的夢想大概甭想了,什麼「大英百科全書」、「大美百科全書」的引進,恐怕歲歲年年皆有之;媒體選拔年度十大好書,本土創作乏善可陳,翻譯書籍參與爆炸的畸形現象,只怕還會更演更烈。在此態勢之下,如果再把「同文同種」(有人不承認,那無妨,人人有做夢的權利!)的中國大陸考量進來,台灣出版空洞化的前景,無待蓍筮即能卜矣︰未來的一年,身為一名台灣讀者,我能看到的翻譯書想必比創作書多;大陸人翻的恐怕又會比台灣人譯的多!

  生命本來是隨波逐流的,識時務方為俊傑。書人讀者本來就是無祖國、無疆界的,閱讀的最高境界豈非「我獨戰獨勝獨敗!我思想,縱橫無礙;我自由,毫無依賴;我死亡,何須基督替代?」上面這樣的觀察,卻不免讓人一陣惻然,佛經裡鸚鵡撲翅沾水救火的能力自然是無的,但「常僑居是山,不忍耳」的心情卻常在。問題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其奈人何?「個人不能幫助也不能挽救時代,個人只能表現時代的失落」,齊克果說得一點沒錯!閱讀是真,觀察是幻。我姑妄言之,你姑妄聽之,可也。(020111)




矙 編按


讀到這種文章,心情很矛盾,一方面向作者的觀察力和誠意致意,一方面希望作者的預言示警是杞人憂天。台灣出版空洞化,影響的不是出版業而已,或許整個文化詮釋權也拱手讓人,這種說法是一針見血,或危言聳聽?歡迎討論:
http://www.ylib.com/class/topic/Default.asp?page=&Object=goss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