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下半生



贊助商連結


b0913
2002-01-10, 10:12 AM
你的下半生─杜拉克

  現在,個人將會比組織存活得更久,這是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也創造出一項
嶄新的挑戰:我們的下半生該怎麼辦?

   我們不能再期望三十歲時服務的機構,到六十歲時還存在。而且,對大多數人

說,在同一機構工作四十年或五十年,似乎也太久了。他們會退化,感到無聊,喪失
所有的工作樂趣。於是呈現一副「在職退休」的狀態,也變成自己和週遭所有人的負
擔。


  對於成就非凡者來說,情況未必是這樣,我們由一些頂尖藝術家的身上可以看到
最好的例證。印象畫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八十多歲還能畫出傑作,就算視力
幾乎完全喪失,他每天仍工作十二個小時。大畫家畢卡索(Pablo Picasso)同樣也

直畫到九十多歲過世前,而且七十多歲時還創造出新畫風。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西班牙
大提琴家卡薩爾斯(Pablo Casals)享年九十七歲,他在過世前正計畫要演奏一首新
曲子,而且一直練習到過世當天。但是,就算在成就非凡者當中,這些人也都算是特
例。當代物理巨擘蒲朗克(Max Plank)和愛因斯坦,在四十歲以後就沒有做出什麼

要的科學研究。蒲朗克除了早年的科學研究外,另有兩項事業。他在一九一八年六十
歲起,致力於重整德國的科學,直到一九三三年在納粹政權下被迫退休。一九四五年
希特勒統治瓦解時,他已年近九十高齡,又開始重新整頓德國的科學。但是,愛因斯
坦則在四十多歲時就退休,只當個「名人」。


  目前,有關主管「中年危機」的討論相當多。這些討論大多很無聊。多數主管到
四十五歲時,就已經達到事業生涯的顛峰,他們也很清楚這一點。在做了二十年同樣
的工作後,他們相當精通自己的工作。但是,他們幾乎不再學習新事物,不能再有什
麼貢獻,而且他們也不再期望由工作中找到挑戰或滿足。


  在鋼廠或火車駕駛室中工作的勞力工作者,可能一做就做四十年,他們遠在達到
預期壽命甚至退休年齡之前,就已經感到身心俱疲,精力全被榨光。如果他們能活到
退休之後,目前他們的預期壽命已提高到七十五歲左右,那麼他們會安於在這剩下十
年或十五年什麼正事也不做,只是打打高爾夫球、釣釣魚,或找些小嗜好消磨時間。


  但是,知識工作者不會有精力全被榨光的情形。僅管有些小病痛,他們還是能如
常運作。只是在三十歲時認為極有挑戰性的工作,到五十歲時已經覺得索然無味,但
卻還得繼續這樣無趣地工作十五甚至二十年。

  因此,要做好自我管理,就必須替下半生做好準備。



為下半生預做準備的方式

  我們可以利用下列三種方法,替下半生做好準備。

  首先就是開創第二種不同的事業(就好像蒲朗克一樣)。通常,這表示從一種組
織轉換到另一種組織。


  美國企業中階主管不少就是這種類型,他們在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當小孩長大
成人,同時自己也符合領退休金資格時,就換到醫院、大學或其他非營利機構工作。
他們大都還是做同樣性質的工作。比方說,原本在大企業中擔任部門財務主管的人,
就到中型醫院擔任財務主管。


  不過事實上,轉行的人也愈來愈多。


  在美國企業或地方政府中工作了二十年的中年婦女,到四十五歲左右已當上小主
管,而且小孩也長大成人。她們之中有很多人開始進入法學院就讀。三到四年後,就
在當地社區執業當律師。


  我們未來將會看到更多在原本工作相當成功的人,轉換到第二種事業跑道。這些
人都很有實力,比方說,先前提過從部門財務主管,轉換到當地社區醫院做財務主管
者就是這樣。他們知道怎樣工作。他們需要社群,而小孩已長大離家。他們也需要收
入。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挑戰。

  為下半生做好準備的第二種方式,是平行發展第二項事業。

  現在,已經有愈來愈多的人,在工作二十年或二十五年後,還是在做原來的工
作,尤其是那些在工作上相當成功的人。許多人每星期還是花四十到五十小時工作。
有些人則從忙碌的全職員工,轉變為兼職或顧問。但是,他們會為自己創造另一項平
行的工作,通常就是在非營利機構中兼職,每週十小時左右。

  最後,替下半生做好準備的第三種方式,是當「社會創業家」。這些人通常在原
本的工作上很成功,好比說企業人士、醫生、顧問和教授。他們喜歡自己的工作,但
工作卻不再具有挑戰性。他們通常還是繼續自己的工作,只是花的時間愈來愈少。同
時他們展開另外的新事業,而且往往是非營利性的活動。

  能好好管理自己下半生的人也許永遠都只是少數。大多數人可能還是繼續目前的
工作,也就是處於在職退休狀態,無聊地重複例行公事,數著退休的日子。而那些有
遠見的少數人,卻能把更長的預期工作年限,看成是自己和社會的機會。日後,這些
人之中會有更多成為領導者和典範人物,留下更多「成功的故事」。

   要管理好個人下半生,有一項條件:在時間還沒來到前,儘早做好準備。


  三十年前,大家開始明白,預期工作年限正迅速延長,許多觀察家(包括我)認
為,有愈來愈多退休人士將成為非營利機構的義工。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你在四十
歲左右還沒有開始做義工,到了六十歲以後也不會去做。


  同樣地,我認識的所有社會創業家,在到達原先事業顛峰前,就已經開始參與自
己所選定的第二項事業。


  有位律師在三十五歲時就開始替地方上一些學校義務處理些法律工作,四十歲時
被選為一所學校的董事。他到五十歲累積了不少財富,就開始創業,建立並經營自己
理想中的學校。不過,他還是在自己年輕時參與創辦的大企業中,擔任全職的首席顧
問。


  知識工作者的自我管理更意謂著必須發展第二項興趣,而且愈早培養愈好,這其
中還有另一項原因。


  因為沒有人能預期在漫長的人生和工作生涯中,不會遭受挫敗。


  某位能幹的四十二歲工程師,未能躋入公司晉升之列。一所學院的教授在四十二
歲時體認到,雖然自己資格符合,但仍只能一輩子待在這所小學院裡,永遠不可能到
大型的大學任教。還有一些人則經歷家庭生活的不幸,好比說婚姻失和、喪子等等。


  在這個時候,如果有工作以外的第二項興趣,就能讓情況變得截然不同。無法升
遷的工程師知道,雖然自己在工作上不算成功,但在其他活動上──像是在當地教會

任出納,卻表現相當傑出。就算個人家庭失和,但仍可能在社區活動上找到歸屬感。

   處在一個看重「成功」的社會裡,這項因素愈來愈重要。


  就以往的歷史來說,根本不曾有過這種事。大多數人沒有任何預期,只是安然待
在自己「適當的崗位」。唯一的流動是向下的流動。事實上,根本也沒什麼成功可
言。


  在現代知識社會中,我們期望每個人都能「成功」。但是,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事,因為有成功就會有失敗。對大多數人來說,充其量只能做到不失敗而已。因此,
對個人和家庭來說,個人能找到一個領域,在其中發揮貢獻,有一定的份量,也就變
得很重要。不管是第二項事業、平行發展的事業、社會創業家,或公餘投入的其他興
趣,這種第二領域都能提供機會,使你成為領導者,受人尊敬並獲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