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碟】選購新硬碟,格式化與傳輸速率與傳輸介面心得...



贊助商連結


liou
2007-12-06, 03:25 PM
[電腦] 選購新硬碟,格式化與傳輸速率與傳輸介面心得...

歡迎自由轉載引用, 請註明來源網址為: http://freekillvirus.com

之前硬碟空間經常不足,時常要下載幾個檔案,就要刪一些舊檔.

最近逛到一個網站之後,
突然發現自己的硬碟空間真的已經到了極限,
就只好上網去買硬碟了!


1. 硬碟選購:

Seagate 出了新款的硬碟 Barracuda ES ,企業或伺服器適用的.
選一選看一看,320G的價格約3200元,比起其他容量硬碟,算是比較划算的,
也不會像250G還有個地雷版本(只有8MB快取)...


若以硬碟耐用度來看的話,

我會建議買 seagate Barracuda ES 系列,(伺服器和企業儲存專用)
因為他的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MTBF) 有 120萬 小時.

原本市面上的 Barracuda 7200.10 系列,
MTBF 只有 70萬小時.

不過, MTBF 是啥意思 我就完全不懂了,
平均故障間隔時間?
是指整個硬碟的所有零件損壞的平均時間?
還是指讀寫頭操到完全不能用的平均時間?


不過,上述那些數據我也懶得去理會,
因為硬碟所測出的數據都是放在良好的環境下做實驗用的,

假如,
你故意把它在潮濕的環境,不使用擺放幾個月,就會出現壞軌了...

而且,硬碟和一般家電不一樣,
硬碟只要用到其中幾個磁軌出現壞軌,就已經是致命的警訊了,
沒辦法用到整顆硬碟粉碎或炸掉為止...

總之,ES版的比起一般硬碟是貴一些些,
你們可以參考看看,是否要買ES版的,加強硬碟耐用程度...

PS.
建議大家可以買Seagate這個 ST3320620NS 型號的 320G SATAII 16M快取.


2. 硬碟傳輸介面有多快,經常是個幌子:

當然,這次我比較聰明了,
我已經知道Seagate的Sata II 硬碟有個jump要拔掉,
不拔掉只能以Sata 1 介面傳輸 150MB/s,
拔掉之後才能以 Sata 2 介面傳輸 300MB/s.

當然,硬碟的快速傳輸介面大概都只是個噱頭,
沒有幾個人能像我一樣用3顆硬碟跑Raid0的,
各家廠牌一般的單顆硬碟的讀寫速度只有在45~75MB/s,
給他Sata 16倍速也是枉然...

對我而言,拔掉那個小jump在心情上的差異,遠大於實質上效能的差異!


3. 硬碟格式化配置單位大小與速度關係:

接著就是研究如何格式化和切割硬碟了,
在[我的電腦]按滑鼠右鍵-->選擇 [管理] --> 選擇 存放[磁碟管理]

早期要在DOS模式下,打上FDISK,
現在在這個項目就可以將你新買入的硬碟做格式化的動作了,

在你正確安裝的情況下,應該就會多冒出一個未格式化的磁碟了,
請注意,千萬不要格式化到你目前正在使用的磁碟(硬碟).

太久沒格式化硬碟,沒想到現在還有分[基本]和[動態]磁碟模式,
簡單的說[動態磁碟模式]就是有多顆硬碟狀態下用軟體來模擬RAID.

我已經有使用硬體RAID了,不需要使用WUNDOWS軟體模擬RAID,
所以就直接選[基本]模式了.
假如有需要軟體RAID的人,可以自行選擇使用[動態磁碟].


正式開始格式化硬碟時,有個 NTFS [配置單位大小],
有 512(0.5K)~64K 可以選擇...

我突然想到從前都是選擇[預設],問題是預設值是多少啊?
上網查才知道預設值只有4K.

我以前一直忽略這個基本單位叢集配值
這選項其實是決定硬碟浪費空間與執行速度的關鍵,

速度與空間不可兼得(包子與煎包不可兼得),
你要硬碟執行快,就得浪費比較多一點的硬碟空間;
你要節省硬碟空間,卻會讓你硬碟跑比較慢!

不過,
決定的基本原則,還是建議取決於你平常都放多大的檔案在你的硬碟:

假如你硬碟都經常裝載大型影音檔案(1M~1G以上),
那基本硬碟[配置單位大小],就適合選大一點的64K,

假如你硬碟都經常裝載中型圖檔檔案(100K~1M),
那基本硬碟[配置單位大小],就適合選16K或32K,

假如你硬碟都經常裝載小型文字檔案(1K~100K),
那基本硬碟[配置單位大小],就適合選小一點的4K或8K.


4. 硬碟的無底洞:

最後,這個320G的硬碟,實際計算上也大概只有將近298G的空間,
我選擇了以32K為基本單位去格式化整顆硬碟後,才開始打這篇文章,
文章已經寫完的這時,到現在還沒格式化完成(硬碟果然夠大)...


不知道,這顆硬碟多久以後會被塞爆呢!?


PS.
我發現大部分單顆硬碟一般內部傳輸速度都只在60MB/s上下,
假若不使用三顆以上硬碟跑 Raid 0 的話,
裝在電腦裡面其實使用 SATA(150MB/s),IDE(133MB/s)介面都沒啥差別...

硬碟若是自行買個外接介面就可以自由外接使用,
一般外接介面有 USB2.0 和 eSATA 兩種,

我實際測試過,用 USB2.0 外接介面傳輸 只能達到 30MB/s,
根本達不到USB2.0標準速度的一半...

假如經常外接硬碟要大量傳輸檔案的話,
建議還是要採用eSATA介面,
或是直接插到主機板的SATA介面去傳輸才能達到硬碟的標準速率...
:corky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