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從蘇花高檢視地方願景以及人民需求



贊助商連結


頁 : [1] 2 3

PPPP
2007-09-16, 01:03 AM
Posted in 復刊476期 | 時事
由 王婉嘉 在 週四, 2007-09-06 17:11 提供
文/劉惠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http://pots.tw/node/2493

無情的風災又再度中斷了蘇花公路,沿途的落石坍方阻礙了來往的工作者與旅客,也拖累了農產品的運輸,從即時的損害到地方發展的前途,世居花東的人們對於資源分配的不公更加難以忍受,因為生存是人們最基本的需求,當下最直接的訴求即是便捷的交通,因此地方嚷著「蘇花高速公路在哪裡」,向反對蘇花高的名人們提出抗議,前來探視災情的行政院長,也再次的許諾積極促成蘇花高。

爭議的蘇花高,被視作經濟發展及環保生態的矛盾衝突。支持者認為失業率與痛苦指數全國第一的花蓮,需要興建高速公路以改善交通問題,便捷的交通有利於區域發展,不僅帶來更多的觀光客、產業投資,也便捷東部人來往探親與工作。反對者對於一條通過重重斷層的公路卻沒有如此的信心,自然、水源保護區以及林地、山坡地、原住民保留地與史前遺跡的破壞,不僅是蘇花高所帶來的環境損失,也將侵犯花蓮人、東部人的生存保障。

其實蘇花高根本不是經濟發展與環保生態的衝突。將經濟與環保二分化,模糊了問題的焦點,把關心這片土地的人們分割成貧困的人民與菁英,或是圖利者與純粹的環保主義者,先入為主的爭論不但對發展無益,也看不見自然資產的珍貴。攸關生存的選擇權應當在人民手上,也當從整體面細細斟酌,因為一條蘇花高,不僅僅是預估的930億元,雖然實際工程款必定膨漲,已是國家債務的現實;不僅僅是預估的7.5年施工黑暗期,而是在原已危機重重的蘇花公路,再加上許多進出頻繁的砂石卡車,還有不可能回復的花東生態。而在渡過重重磨難後,花蓮能否蛻變為展翅的鳳凰,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條件,創造經濟的榮景?

首先要釐清的是,花蓮經濟發展的限制在哪裡?由台灣西部的發展模式來看,交通運輸也許是促進區域發展的政策重心,依賴著公路運輸的西部成就了人口匯集的大小聚落,建立起各樣工業、經濟產業,而交通建設不過是國家挹注大多數資源的代表之一。相對於一再被忽視的台灣東部,國家資源分配的不足加速了城鄉差距,重工輕農政策取向再邊緣化了農漁業為主的東部城鎮,然而正當西部的公路協助創造了經濟奇蹟,卻也隨著沿岸公路蔓延污染、環境破壞以及癌病。東部的好山好水吸引眾人的目光,在產業升級的政策取向上,觀光、休閒產業或是健康農業的身價扶搖直上,東台灣被賦予另一種發展的模式,藉由檢討過去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發展,企圖創造兼顧生態環境、經濟發展、人性需求的產業(至少成為重要的口號),人民生活條件的提升漸露曙光。那麼,台灣東部的發展模式需要什麼?包括一條高速公路嗎?

在永續發展的口號中,國家政策思惟卻跟過去差不多,大型的交通公共建設開發仍是政策選擇,因此蘇花高成為東部經濟發展的代名詞。就從興建蘇花高來看,短期而言在工程期間,東部人民也許可以忍受工程時期的更加不便,這段期間是國工局預估的7.5年,也許是比北宜高的十餘年還久,畢竟蘇花高是包含11 條隧道,穿透斷層地質、敏感區位的大工程,這段期間要如何因應旅客的往來;長期而言,地下水資源的流失與地質災害,是否將直接衝擊當地人民的生存條件?自然景觀、野生動植物與文化資產的損害,對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傷害,難道不是東部發展觀光產業優勢的損失?安全性、自然資源與美不勝收的景觀,也都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穿過幽閉的層層隧道後,高速公路速迅速地把旅客、遊子或是土地經營者帶進來,也迅速地把他們帶出去,就像剛通車的北宜高,將宜蘭的人口更迅速地帶離,也下拉了當地消費、地方經濟,外地人到宜蘭購屋、買地促進不動產價格上揚,但有錢人與地主賺了錢後,多數的在地人反倒更加貧困。工程的黑暗期也許將是花東產業發展的黑暗期,然而工程完成後,是否就能看到經濟發展的光明未來?

話說回來,僅有惡劣的蘇花公路、價格較高的鐵路運輸,要如何支援地方區域發展的需求,如何改善風雨後長久的孤立與損失?事實上憑藉著日益精進的技術與策劃能力,不可能只有蘇花高這個賭注高、贏面低的選項。多元的交通運輸方式不僅解決災害造成的運輸中斷,亦是促成觀光發展的利器;在地團體提出新五大建設,規劃了人民、旅客留在花東的配套措施,諸如建立輕軌捷運系統、縱谷環鎮交通網,寬頻高速網路、花東緊急救難直升機系統、恢復海岸自然景觀。行政院94 年提出的「東台灣領航計畫」,亦是比蘇花高少3百多億的替代方案,除了與外界交通的改善外,也包含縣內交通、永續環境的配套。替代方案改善地方條件的速度也較高速公路來的快,但卻遭高速公路的龐大預算排擠。

人們的生存需求當是基本的主張,因此更需要各樣的選項,也不能因此省略不見蘇花高將帶來的危機、對人民生存的威脅。實際上許多在地人希望更多的選項,亦反省蘇花高政策的利弊得失。《大崩壞》一書的作者賈德‧戴蒙藉由過去社會遭滅絕的歷史經驗,提醒當世者應更加謹慎面對自然環境的反撲,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一個社會竟做出這麼一個災難性的決策?」是沒有預見危機?遺忘過去歷史教訓?或是理性的利益衝突,繼續擁抱不合時宜的價值觀?檢視蘇花高、檢視東台灣的發展政策,我們還有機會挽回的。

贊助商連結


pavo
2007-09-16, 01:27 PM
當都市人再喊捷運.準時.醫療網.火車改點.封路xx祭.學生教育資源的完美化.總預算的百分比 ........

那些反對興建蘇花高的環保團體.你們可曾想過離開台北 台中 高雄 之後的鄉下 ?

在鄉下的人 唯一想到的是什麼 ? 都市人只想到假日的時候有大自然讓你們放鬆心情.最好沒有污染.完全自然.管他什麼醫療網.教育資源.xx祭..離開之後呢 ?

在地人呢 ? 生病大醫院在哪裡 ? 台北 台中 高雄 3大都市的市長市民可有想過他們去求醫可是千辛萬苦.萬一要住久一點的醫院.醫院家庭可是間隔一天以上的距離呀.萬一路崩了 ?對於都市人也不過是一則電視新聞而已.對花蓮人呢 ?那可是生命事業的大事.

環保 ? 當你小孩生病急需資源的時候.你望著10個小時以上的路程.你會希望環保至上嗎 ?

環保.?大自然.?怎不見三大都市的預算多分一點給花蓮台東.?當他們犧牲生活的時候.為何你們不付點錢給園丁 ?你們學生電腦化教學 大人捷運便捷.然後說 希望 花蓮 台東的住民維持著生活最低限度線.好讓你們暑假去度個假的時候有大自然可以看 ?

我本身不反對環保.只是很看不習慣所謂的環保人士.住台北卻反對鄉下的建設.總預算劃分 怎不去抗議說該削減大都會補貼花蓮台東的住民 ?反而說他們繳的稅金少.人口少.所以拿的少是應該的.

許多的環保人士不過是以從事環保活動來取得都市的地位而已.真的了解後山或資源貧脊地區的想法嗎 ?我抱持很大的疑問.

rogershu
2007-09-16, 01:58 PM
生病?花蓮有慈濟醫院了。

只是我也希望不要建蘇花高,但前提是大有為的政府要對這些多方多一點關心、愛心以及實質的幫助,不要每次都只有選舉前喊喊口號而已。

hsiencdr
2007-11-24, 10:28 PM
我也希望不要建蘇花高...留下一些台灣的好山好水吧 ................

eddielin108
2007-11-29, 03:18 PM
觀光產業優勢??????

看看北宜高的例子
開通後 大量的台北車跑到宜蘭玩
他們住宿了嗎 沒有 一天可以往返幹嘛要住
帶來的是什麼? 污染 垃圾 更多的塞車
早上去 下午回來 頂多是吃個午餐 沒什麼消費

PPPP
2008-03-12, 10:45 PM
http://www.pots.tw/node/3713
Posted in 復刊499期 | 封面故事 由 王婉嘉
在 週六, 2008-03-01 15:44 提供
高灘地上的諾亞方舟(一)─拆三鶯 縣府真的很急!
文/郭安家
過了十年換了三任縣長,三鶯部落在2月21日仍被全面拆除。木造屋被怪手輕易地壓平,香雲宮變成一堆瓦礫和鐵皮,觀世音神像被搶救立在遮雨棚下,不願面對鏡頭深怕被貼標籤成反抗組織者的廟祝林阿龍悄悄對我說:「這是第七次被拆,看到這樣拆,我們精神都快軟下來。」

幾天反覆的部落會議,族人決定堅持就地續住再次搭造廁所、木造屋、廚房。面對2月28日可能發生的優勢警力驅除,台北的援助網絡動了起來,紀錄片工作者小紀在三峽台北大學辦搖滾演唱會,薄荷葉林倩彈唱請學生關注三鶯;晚上(27日),胡德夫、八十八顆芭樂籽、白目樂隊也在部落為十多戶族人打氣。

六天內,基督教思友中心、TIWA、媒觀、中華電信工會、樂青、鶯歌市民、年輕人、教授帶著大量礦泉水、泡麵、帳篷、帆布、蠟燭、睡袋、乾糧、便當來到三鶯部落,都市原住民影像協力小組成立,《天堂小孩》(1998年三鶯部落紀錄片)導演馬耀‧比吼再來到此拍攝拆除過程。但也在六天內,台北縣政府進行三次迅速的拆除行動,18日三鶯部落、21日三鶯部落第二次拆遷、24日碧潭東岸商家拆遷。

周錫瑋想趕在溪洲部落、三鶯部落、小碧潭部落、北二高部落、碧潭東岸違建商家串聯成為大型運動前,快速拆除新店溪、大漢溪沿岸行水區的窮人聚落。激烈的拆遷,24日一位婦人張中銘服下60顆安眠藥陳情自殺,18日一戶阿美族無家可歸;21日拆遷行動最為激烈,警察、原民局、水利局將三鶯部落夷為廢虛。21日中午,男人們外出工作小朋友上學,部落只剩下婦女老人。林阿龍吩咐阿弟買便當準備元宵節的貢品,阿弟剛到門口就趕緊衝回部落,怪手與鎮暴警察一百多人逼近家園。族人原以為2月28日是最後拆遷日期可以慢慢收拾家俱,卻沒想到政府優先拆除未簽自願搬遷切結書的戶口。

政府有一堆「合法」的理由驅逐窮人,因為前原民局長夷降規劃三峽隆恩埔安置國宅(謝主隆恩?!)整編四個部落,「政府美意,原住民不領情」的邏輯又出現。縱使水利局沒有正式水利報告仍可用水利法78條、92之三、93之四將家視為違建。右手拆除左手建設,縣府又在新店溪畔推出大碧潭治水計畫,想推動觀光產業將新店溪搾出鈔票;遠雄案二代宅進駐三峽、台鐵捷運化、捷運鶯歌線等都市計劃推動宣告大漢溪也要「現代化」,但為何不是就地興修堤防讓非法成為合法?本報導與苦勞網記者、都市原住民影像協力小組合作調查,將連載都市原住民住宅政策、三鶯/溪州阿美族人生命故事、行水區政治經濟學等深度報導。

那裡蓋房子不用錢
三鶯部落位於大漢溪右側高約六公尺的高灘地,族人稱之為家園水利局稱之為行水區。在合法與非法沒有界線的70年代,漢人先在行水區裡蓋水泥房、工廠、農舍,之後來了從事建築、板模、木工的阿美族人。

巴奈(為保護受訪者以下皆用假名)說,以前做木工都睡地板工寮,後來看到有人陸陸續續蓋,漢人也有,住在鶯歌這裡的族人自然就會聚在一起;堤防內都是工廠、水泥房子、樓房。這塊地可以說是水利局的地,但日據時代法律是佔到土地就登記,我們過來政府卻驅趕,後來也找了很多地方想就地合法但政府都不通過,所以又回到三鶯,但那些最先來的漢人都不知道到哪去了。

80年代的北台灣出現了特殊社會現象─都市原住民,如基隆八尺門、汐止花東部落、內湖山區原住民、小碧潭部落、三鶯部落、溪州部落、北二高部落。他們大部分是阿美族人,巴奈自嘲說,台東花蓮山上那麼豐富,平地河川地不會有泰雅族都是我們阿美族,所以花蓮那邊都是阿美族開墾,我們常常想是不是祖先、爸爸不會賭博,土地跟漢人賭博賭輸了。或許,許多人認為阿美族的「天性」就是種菜務農所以選擇高灘地定居,但回顧80年代都市原住民分布很容易得到結論:土地未開發,政府不管。但張大姐說個很簡單答案:那邊蓋房子不用給錢。

尤清縣府時代決定大量拆除違建八年內五次拆毀三鶯部落,居民不斷向原民會、總統府陳情,前總統李登輝到汐止花東部落才恍然大悟事情嚴重性,最後直接裁示緩拆。蘇貞昌任內,原民局長夷降開始規劃三峽隆恩埔安置部落,並同意發放門牌提供水電。

觀世音、菜園、木板屋還有門牌
「這裡住了十六年還沒有淹水,還有一定高度,納莉颱風電視畫面都淹到三樓我們這裡都還沒淹到;除非上游石門水庫放大水,」巴奈說。八年抗爭後又八年平靜,三鶯部落成為一個沒有房貸、房租壓力的烏托邦,居民們多以打零工為生,種青菜自己食用舒緩生活壓力。

三鶯部落甚至出現了一座香火鼎盛的觀音廟。來自台東池上的廟祝林阿龍說,以前我們是拜祖先的,民國時代有一個祖先一直夢到神明,後來去當乩童才知道是觀音。林大哥自豪地指著廟旁紅色石頭公說,你看這個石頭公是推土機怎麼推都推不動,推不動因為剛好有個大窟窿,一次有一個大陸來的師父跟我們很有緣,他說,「你那邊有石頭公跟我們講話,」哪位師父走著走著指著這塊石頭說,這就是石頭公保護土地不會土石流。

這座觀音廟後來變成部落文化宗教中心,林大哥擔心的不只是香雲宮成為拆除大隊首要目標,他說,我們抽到套房但神名沒有安排,當初我用廟的名義抽住所搬過去隆恩埔,政府叫我們不要動,也局長沒有反應只說,請你們廟不要動,我們會安排。政府不把廟當作遷移物,他無奈說,沒有門牌的人覺得廟在這裡有個宗教中心所以不想搬,有些人抽籤了但還是不習慣回來睡,我們其實很難做人。

其實早在1月24日黃曆遷居好日,林大哥就一直請示神明先遷到新國宅的客廳,但神桌、香爐、麻油雞、紅燒魚、花生、瓜子、酒都準備好了,神明就是請不過去。林大哥友人氣憤說,現在這房子不是說不好,但設計完全錯誤,你看門口旁邊就是廁所廁所對著客廳一定會出問題,我們原住民也會看風水的祖先會託夢會指示。夫妻是套房一進門就廁所你看怎麼辦?如果朋友來就疊著睡覺嗎?單身漢沒有隔間廁所又對著廚房味道很重。旁邊阿伯答腔說:阿那隨便劃分的!

政府美意謝主隆恩
我困惑當初規劃沒有徵詢族人意見嗎?林大哥友人說,當初他們只有給立面圖給我們看,那是騙人的,如果我們有看到房子怎麼會蓋章。另一位阿伯指著隆恩埔文化部落外的仿原住民石版裝置說,就是搞不清楚要做那幹麻,我們文化也不是那樣,國宅裡面沒有文化。他們議論紛紛又指著國宅走廊說,欄杆不高這種房子你說安全嗎?原住民有走廊嗎?原住民喝酒真的會跌下去,這像是學校下課的走廊隔音又不好,不要這樣做我們原住民的房子。林大哥最後一刻還冀望縣府可以安置部落的文化核心,他說,廟可以做宗教中心阿,看原住民怎麼作法、祭拜祖先。然而,21日拆除行動整座廟硬生生被怪手壓垮。

不滿國宅設計規劃是個表面說法,他們在意的是尊嚴。林大哥友人說,拆了房子沒有補助,不能說這是違建阿,那是我們自己的家,原住民不甘心的地方在這裡,難道那不是房子嗎?再怎樣都是自己的房子,難道你們的建材比較貴嗎?那些材料都是自己買的。林大哥則說,漢人住了十幾年連拆房子都有補助,既然臨時牌給我們就是要這樣;那時候說明會我們提很多,但都不甩我們。

雖然縣府宣稱隆恩埔安置國宅分成9坪、18坪和24坪,月租只有2267元、4536元和6048元,比市價便宜一半以上,但加上電費、水費、公共設施、停車費(押金)、住宿押金,每月實際支出起碼要再加上兩千至三千不等,他們質疑隆恩埔150戶住滿政府就可以賺錢回收成本,而三年續一次約代表著價格會再改變。「那時候說明會我有問它(原民局),他說不知道會不會改價格,但都回答不知道,他們就認為你再不聽就強制執行,我們跟狗一樣原住民沒有尊嚴,」林大哥說。

事實上,沒有人希望自己家人住的不溫暖,但在三鶯部落,搬與不搬卻是窮或更窮的選擇題。

搬去隆恩埔的張大姐說,我個人感覺是租金有一點負擔,但對小孩有好處不用去活動中心好,住部落很髒,我想給小孩子有一個家所以搬過來。20多坪三房6500元加上水、瓦斯還有八千多押金會多很多負擔,十幾年來都這樣,那時不想搬大家的結論就是租金。張大姐女兒說:「這樣你覺得我們要怎麼批評政府呢?因為它又給你一個地方住,我們也不能說多少!阿…你要要求多高!」

很明顯,原住民對安置國宅的終身定居認知與政府決策非常遙遠。北縣原民局長李玉蕙說:「隆恩埔本來應該是戶口流通的短期就業住所,但今天變成處理違建住所,雖然定了三年但沒有違規可以繼續住,未來國宅只要有一兩個空間出來就公告。」

不僅如此,前後任原民局決策亦差異甚大,李玉蕙批評夷降「先安置後拆除」的決策說:「我覺得原民會應該要檢討,做了一棟安置國宅還是有違建,先安置後拆除等於鼓勵民眾違建,春風吹又生,就像中正國宅蓋好違建沒有減少反而增加。『拆除的配套就是安置』這必須要被檢討,因此必須要處理違建。」

李玉蕙進一步解釋,隆恩埔二期工程要蓋原住民文化園區成立就業訓練所、托兒所,我們希望有新的看法和產業界朋友合作討論成為行銷窗口,但目前還有工程款項的問題,原民局只當應給五百萬。當我問局長:「沒有經費,這聽起來未來會走BOT,你們有考慮嗎?」李玉蕙有些錯愕回答緩慢的說:「恩…不排除BOT啦…還沒仔細討論運作方式。」

新原民局政策似乎是新自由主義式,期待成本可以回收,另一位記者追問:「隆恩埔價位水準可以回收三億元成本嗎?未來會不會調租金」李玉蕙停頓一下說,不可能調租金,其實很多人聽到18坪六千元覺得很便宜,當初價格衡量是參考花東新村原史家庭的結構。」

原民局長:我沒有看過水利調查報告
兩小時訪談,局長向我們表示,台北縣原住民戶籍有4405戶,但有十萬人進進出出以戶口計算約友一萬五千戶,九成多的人和漢人混居,55%的人有能力購屋而三分之一的人必須租屋,真正住在河邊的只有三、四百戶,她強調原住民住在行水區是錯誤觀感,經過縣府調查目前還在三鶯部落搭帳篷的人都屬經濟尚可。

「配合水利局拆完後,才是我們的工作,」李玉蕙說。原民局在三鶯拆除扮演的角色幾乎像社會福利局一樣,人家被拆完後才過去輔導,並未看到其積極面。就職權而言,原民局也必須得到水利局正式水利調查報告才能同意協助搬遷,但局長對我們說,我沒有看過正式水利調查報告。她有些緊張地緩頰說自己並非水利專家,但我們繼續追問,三鶯部落對岸的北二高部落是在堤防外好像不是行水區?局長又說:「水利局專業報告我沒有看過,但我只知道那叫行水區,我們是事後輔導機關。」

其實拆除決策充滿瑕疵,三鶯部落本身就有居民想搬進隆恩埔卻搬不進去,不想搬進去的硬被迫遷搬遷切結書,這也剛好符合局長所說的現實:「我們原民局常常接到電話問,為什麼違建戶可以優先有國宅居住。」我們也有許多問題沒有追問局長:為什麼不向縣府爭取就地合法?為什麼不向水利局爭取經費與更好水利技術,保護行水區的同胞?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265/2298442580_bd759f1f5c.jpg

leej
2008-03-13, 06:20 PM
我是不要建,建了破壞環境;人民的需求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有時大大錯誤),那些立委為了選票也不管怎樣,就只知道順從民意,也不管民意是對是錯!

其實環評是不該建的,現在台灣連環評都可以用錢買!!
做環評的教授為了某些XX,連環評都可賣。

阿 土
2008-03-13, 07:34 PM
建設高速公路 , 有好處也有壞處
我不是花蓮人 , 我不知道當地人的想法
我並不支持這條高速公路的興建

開蘇花公路是一種很難得的經驗
一邊是山一邊是海 , 開起來真的是很爽快的駕駛經驗

台灣其他地方沒有這種道路可以取代
雖遇到颱風就會坍方 , 又要等數日才會通車 , 難免造成不便 , 但這種情況並不是常常發生

去年也曾開車去了一趟花蓮 , 我刻意要開車走蘇花公路 , 距離上次開這條路已經超過七年了
回程遇到車禍雙向車道堵塞 , 一堵就是2個小時 , 忍一忍還是可以回家

要快一點的話還是從鐵路去想辦法吧 , 將太魯閣號班次加多一點 (我本要買車票 , 但買不到)
或者引進比太魯閣號更快的車種也是一種解決交通時間過長的方式

總有其他方式可以解決交通上面的問題吧 , 高速公路不知道是不是唯一的選擇

acion
2008-03-13, 09:33 PM
我是很喜歡開車到處跑的人,但是我實在不支持建蘇花高,在印象中,20年前與現在開車經過蘇花高,沿途景象已經落差很大,已經感受不到當初那種人力與自然爭鬥,展現出令人震撼的美景(原本的路有一部份還在啦,可以下車走過去看看)

其次,我認為交通發達不過是讓工廠更為林立,讓整個東部更為都市化,我不認為這些是好的,西部已經有夠多的工廠,夠都市化了,實在不需要讓台灣都這樣吧

我想花東本身就有非常多的世界級景觀,開發觀光不好嗎??巴里島離泰國本土這麼遠,觀光不一樣做的很好甚至是泰國主要收入來源,精緻農業不好嗎,現在無污染的農作物越來越受歡迎,規劃觀光及精緻農業為東部主要產業,我想也許會是更好的選擇,而這些未必需要蘇花高

leej
2008-03-13, 09:49 PM
其實我們在這討論並沒有什麼作用!
在我看來,花蓮的居民並沒有看到長程的未來,只有短視。
假如建成了,短時間內的確會帶來觀光收入;但是,時間久了,觀光帶來的垃圾會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髒亂,風景必定會被破壞(其時間高速公路就已經破壞了),人潮就會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