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轉貼】新加坡掛牌風 侵蝕台股市場



贊助商連結


Reco
2005-11-26, 01:28 PM
新加坡掛牌風 侵蝕台股市場
今周刊 第465期 撰文/簡秀蓉 2005/11/25
【字體】放大 | 正常 | 縮小
見微知著。又有兩家績優公司,選擇到新加坡掛牌,顯示在台灣股市掛牌的吸引力,已經愈來愈低了。在企業出走,資金流向海外後,另一場海外掛牌風潮逐漸興起,台灣的資本市場正在遭受劇烈的挑戰中。





這兩個月,又有兩家公司在新加坡證交所上市。一家是勇利航業,另一家是豪傑科技纖維;接下來,東森媒體科技也計畫在新加坡掛牌。這些現象說明了台灣股市魅力比不上新加坡股市?還是台灣政府行政力比不上新加坡政府?


企業選擇海外掛牌,各有不同的考量。各產業所面臨的利基不同,但從勇利航業與豪傑科技纖維的上市案來看,再度說明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台灣政府效率遠不如新加坡政府。


香港勇利航業控股公司與台灣益利輪船各自獨立,但負責人都是許志堅,航運界中高層人士無人不認識許志堅。豪傑則是全台最大的彈性纖維供應商,益利與豪傑都是老牌績優公司。







為何選擇新加坡?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去年來台推展業務時,豪傑第一次接觸他們。當時,星國祭出各項優惠措施遊說豪傑,經過仔細評估,豪傑得到三個結論。首先,在台股掛牌,會歸類到紡織股,但台灣投資人對紡織股沒興趣;其次,豪傑的下一步在拓展東南亞國協會員國,但台灣不可能加入東南亞國協,這將影響豪傑開拓市場;最後是新加坡上市沒有輔導期限,政府效率更讓人放心。


選擇港股會不會更好?「當然更好!」董事長陳至誠坦然地說。「不過,香港喜歡大公司,他們手上有一份優先名單,豪傑就算排三年都排不到,市場瞬息萬變,等排到香港掛牌,整個市場結構又不一樣了。」這說法凸顯了港股的熱度。


至於勇利輪船為何不選擇在台灣上市?董事長許志堅只是笑笑的說了兩個故事。


台股不好,原因值得思索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三年前。當他去拜訪交通部某官員,沒想到受訪者在見面第一句話就劈頭問:「益利輪船還活著啊?」許志堅回憶,這位官員說話的樣子還真不像開玩笑。


另一個故事同樣發生在這三年。新加坡駐台代表每六個月,就拜訪益利一次。他們向許志堅推銷港口,解釋新加坡優惠政策,加上新加坡港務局也每年拜訪;這些用心,再對照台灣官員的離譜,高下立判。


近期,東森媒體科技也準備在新加坡掛牌上市。東森媒體集團總裁王令麟說,「本來去年要在香港上市,不過陸委會不同意(媒體屬於特許行業)。但沒辦法,有二○%的外資需要交代,給他們賣出獲利的機會,所以只好選擇新加坡。」


最早在新加坡上市的旺旺控股,當時因為國內申請上市程序複雜而放棄台灣。醫療紡織業美德醫公司,也是礙於法令規定才出走。美德醫的工廠在大陸,台灣美德醫總部被定位為純貿易公司。不過,同一個時間,新加坡已是國際化很深的國家了。


對台商來說,新加坡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但星國政府的用心卻能感動台資企業。台股不好的原因,或許從資優公司陸續出走台灣,遠赴新加坡掛牌上市,即可看出端倪。


■《今周刊》本期「企業最前線」單元相關報導

◎第一家新加坡掛牌上市的台資紡織公司豪傑海外籌資? 力搏大陸紡織業 簡秀蓉

◎第一家新加坡掛牌上市的台資海運公司益利輪船從關門危機到上市路 簡秀蓉

◎新加坡掛牌風潮掀起? 侵蝕台股市場台股為何留不住優質台資企業? 簡秀蓉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今周刊》465期,各便利商店及連鎖商店均有銷售)

贊助商連結


reynolds
2005-11-26, 06:08 PM
【大紀元10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途綜合報導) 美國學者葛特曼,曾在北京擔任美商公司的法律顧問等職,在他的「失去新中國」一書中告誡,中國並不是正常的市場,美台企業投資中國前,應三思而後行。
「到大陸投資去」曾成為台商的淘金夢,經過幾年來的經歷,越來越多台商認識到西進淘金原來是一個陷阱,許多台商在大陸投資不僅血本未歸,甚至有數十人命喪黃泉。

台商逐漸回流台灣投資,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又一台商遭毀廠

據聯合報10月4日報導,深圳龍華台商獨資工廠立洋機械公司,由於和深圳汕源新公司發生土地轉讓糾紛,日前被200多名不明來歷的人員強行進駐工廠食堂,並毀壞設施,拆除工廠所有招牌。

立洋公司閉路電視錄影顯示,當時就有幾名警察和治安管理員正在現場,他們不但沒有制止,還在看熱鬧。

據悉,糾紛原因是因土地和房屋轉讓合同引起。

海基會表示,台商在中國常涉經貿糾紛;但中方當事人,動輒動員大批人士圍廠抗爭,對台商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威脅,也對兩岸良性經貿交流造成不良影響。

海基會提醒,大陸人治色彩重、法制化欠缺,赴中國投資應先瞭解當地投資環境及潛在風險。

*受害案達五千宗

台灣投資中國受害者協會理事長高為邦說,向該會投訴的台商在大陸受害案至今有1200宗;而向中國海峽兩岸交流協會、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及其下屬省台辦、縣市台辦投訴的案件,已超過5000宗,還未包括直接向當地政府投訴或沒有能力投訴的案件。

據聯合報報導,外商或台商在中國投資經常吃癟,財產權很容易被吃掉。台商鮑揚波,投資重慶房地產,總投入205萬美金,最後被逼得無法經營,只抽回800萬人民幣。

類似例子比比皆是。

大陸社會風氣不良,對官員腐敗的痛恨,發展到社會普遍的仇富心理,台商連生命安全都時亮紅燈,不斷爆出台商被綁架勒索、謀財害命等新聞。

據報導,止2004年底,已有64名台商及台商家屬在大陸遇害身亡,115人失蹤,另有50多人曾經遭到綁架、勒索、非法拘禁。

*官司永遠不會贏

大陸的人治社會,台商利益受到傷害,要獲得賠償幾乎沒有可能。

台商孫立中與他的姐姐,94年在上海市買了一塊700多坪的地,擁有50年的土地使用權。當生意越做越好的時候,突然收到房屋拆除公告,要徵收他的土地。儘管〈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第24條寫得很清楚:「國家對台灣同胞投資者的投資,不實行國有化或徵收…」但他打官司屢打屢敗。最後向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控訴,同樣被駁回。

高為邦稱,台商在中國受害,能討回公道的機會等於零,即使極少數打贏官司,中國法院也不會為台商執行。協會成立兩年多共有100多個案例,發現「沒有一個受害台商能討回公道」。

加拿大中國通大律師安士利說過,外商在中國如果有了法律糾紛,要想勝訴是不可能的,幾乎百分之百敗訴。

*回流成趨勢

李姓台商說,在大陸投資風險太高,現在許多台商「已悄悄的、不露痕跡地將在大陸的投資轉回台灣。」

據自由時報10月4日報導,台商回台灣投資已蔚成潮流,其中從大陸撤資光是在台灣經濟部所屬工業區內投資者就有47家,投資金額累計有326億元,若再加計工業區外及投資服務業者,台商回流金額超過500億元。

根據工業局的訪談資料顯示,在這47家業者中,有5家是將大陸工廠關閉,收拾行囊回台設廠;有27家是在大陸有工廠,為分散風險決定回台再投資;還有15家是在兩岸評估設廠地點,最後決定落腳台灣。

台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從1至8月核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件數為853件,較去年同期減少42.1%,核准投資金額為35億9,319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8.3%。

為吸引台商回台投資,台灣工業局從2001年開始推出的「○○六六八八」方案,就是在工業局開發的工業區內租土地或標準廠房者,前兩年免收租金,第三、四年租金六折,第五、六年租金打八折優惠。使廠商投資的土地成本可以大幅降低。

reynolds
2005-11-26, 06:16 PM
特派記者陳中興╱香港報導

  一九九七年六月,香港各界為迎接主權回歸中國,以最豪華、最熱鬧的方式來妝點,九龍彌敦道上一條長達二點三公里的「燈龍」,自油麻地直抵尖沙咀,與維多利亞港對岸中環的燈樓相互輝映,節慶氣氛像嗎啡一樣令人入迷。

  當時熱鬧還不止街景,香港恆生指數在大陸國企在港上市「紅籌股」點火下,回歸前一舉衝破一萬七千點歷史高峰,雖然資本家因恐懼共產黨統治,群起遷籍海外,但更多香港民眾選擇搶買股票。

  如今,香港在九七回歸後,經濟出現崩盤式衰退,「東方之珠」缺乏發光能量,九七這場移交大戲演完,起而代之的卻是一連串天災人禍,人們的心情早已遠離當時的興高采烈,獨自忍受散場後的孤寂。

  ●資產價值暴跌、總體經濟崩盤式衰退:九七後的現實是這樣的:香港劃入中國版圖五年,恆生指數由交接前的一萬七千點,跌到目前在萬點邊緣掙扎,甚至在一九九九年九月間跌破萬點,導致包括百富勤等知名香港券商宣告倒閉。

  香港各類房地產價格暴跌,包括寫字樓(辦公室)、工業廠房、私人住宅等物業價格,五年來平均跌幅高達五到六成;香港民眾資產無論有形、無形都面臨空前縮水,在房地產價格暴跌之下,部份在高檔買樓慘遭套牢者,形成所謂「負資產」,這類購屋者或投資人,即使變賣手上所有財產,仍無法償還沈重的買樓貸款,於是在五年當中,出現「家有負資產、生活好悲慘」的口頭禪,據港府估計,這類陷入「負資產」者,全港約有六到七萬戶。

  在總體經濟方面,香港連續受亞洲金融風暴與美國景氣下滑等外在因素衝擊,自一九九七年創下人均GDP二十點四萬港元的歷史高點後,隨即在一九九八、九九連續二年出現負成長,幅度分別達到負五點七%與負三點五%,到去(二○○一)年時,香港每人平均本地生產毛額(GDP)僅達十八點七六萬港元,倒退回一九九六年水準。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評論認為,香港這波起自九七主權回歸後的經濟衰退,遠較香港工業化以來的任何一次衰退更嚴重,其中包括一九八三年因中國表明將收回香港主權而引起的香港信心危機,以及兩次石油危機、亞洲金融風暴在內。

  ●失業率屢創新高,底層人口猶入地獄:香港失業率近五年來表現更令人不忍卒睹,一九九五年到九六年時,年平均失業率分別是三點二%與二點八%,到一九九七年景氣高峰時,香港失業率低到只剩二點二%,接近自然失業率,港府就業服務機構天天像在養蚊子。但九七過後,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局各地就業輔導中心,變得門庭若市,每天前來填表找機會的失業者絡繹不絕,因為失業率已由九七年平均值二點二%,一路攀升到二○○二年五月的七點四%歷史新高。

  在地鐵荃灣線終點荃灣站附近的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即使六月的烈日再怎麼炙熱,每天還不斷湧入求職人潮,這些求職者呈現「兩極化」現象,不是年紀特輕的初次求職者,就是上了年紀的中高齡者。

  失業造成的社會問題,台灣民眾並不陌生,香港民主派最大工運團體香港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說,失業已造成香港近二年自殺率上升,此外,包括虐童、虐妻、虐待尊親等社會事件則頻頻出現。

  同時擔任香港立法會議員的李卓人表示,香港近幾年雖然呈現通貨緊縮,但物價下跌幅度平均只在一成左右,但民眾資產縮水卻非常嚴重,且包括交通、能源等生活開支根本沒降,如果居住公房,還要忍受政府調高公房租金;反過來看,香港對失業者根本沒有保障,唯一一道防線是「綜合援助」計畫,但適用這項補助者,必須通過資產審查,除非已經變賣所有資產、花光全家儲蓄,才可能獲得政府援助,大多數失業人口為了面子根本不想申請。

  失業攀升反映在計程車每日租金行情上,九七年以前,香港計程車租金一天僅一百五十到一百六十港元,但目前卻因失業人口問津者眾,租金水漲船高足足漲了一倍多。香港計程車總量雖沒變,但出勤率卻由九七年前的六成,提高到現在的九成,路上生意變得很差,據一位九龍王姓計程車司機說,租金漲、生意差,這樣一來一往,九七年前他一個月可淨賺一萬八、九千港元,現在只剩八、九千港元,不少香港計程車司機,晚上睡在車上,為的只是到香港國際機場排班一天,載一個客人回市區,為了這樣的生意,有的計程車司機一個禮拜要睡在車上三、四天。

  失業危機感不僅發生在低技術、中高齡就業者,香港著名時事評論員、衛視鳳凰台副社長曹景行舉例說,中環是香港白領階級最集中的地區,以往中環地鐵站的尖峰時刻是晚上七點半,但近一年來,已經往後延到八點以後,這表示在中環上班的白領階級,工時正在延長,他們也怕失業!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警告說,香港失業問題恐怕只是剛開始,在既有服務業成本過高、中國大陸與國際直接接軌後,香港將爆發更嚴重的結構性失業。

  ●經濟安全感盡失,民間消費不振,大家競存棺材本:經濟崩盤式衰退,讓絕大多數人失去經濟安全感,加上中國大陸深圳特區與香港在地理上相連,證諸香港零售額統計數字可發現,在一九九六年時,平均每月全港零售銷售總額達一百八十六點六億港元,但到二○○二年一到五月份時,每月平均總銷售額僅剩一百五十億港元,佔香港生產總值超過九成的服務業,其收益指數大部份只達九六年平均水準的六到七成。

  這種「開倒車」式的演變,可在香港各繁華的商店區、餐飲店看到,處處都有倒店關門的空店面待價而沽,連鎖餐飲店集體倒閉,已在香港發生好幾起。

  日本在泡沫經濟後,政府為刺激消費,曾經動用預算直接發錢給民眾消費,但這些錢撥下來以後,日本民眾卻留在口袋,一點也不想消費,因為日本男人平均壽命達七十九歲,女人更在八十歲以上,勞工五十五歲退休後,平均還要活三十五年,大家見了錢都存做「棺材本」。陳文鴻說,香港人現在的消費心情就和日本很像。

  至於香港如何能脫困?陳文鴻認為香港經濟已經走到一個死胡同,除非痛下決心、壯士斷腕,否則無法扭轉情勢,不過他對香港特區政府,以及目前過於封閉的決策體制,絲毫不存任何希望

reynolds
2005-11-26, 06:17 PM
第一篇闡述台商回流
第二篇則是香港九七回歸後的狀況

rushoun
2005-11-26, 11:06 PM
一個國家要吸引資金,必須有相當的措施,才能讓企業進駐,不是只有方向,
而沒有對策跟務實的作為。
雖然文中是舉出三個企業做例子,不知是否有其他的例子?
不過,對於東森集團的王總裁,我個人對他是沒有太好的評價,有朋友在他的
旗下集團做事,可以略知其行事風格,可以說是標準的商人,而且是一個極其
現實的商人。當然,商人原本就是以利益為最高原則,無可厚非啦!只是要用人
時,拼命擴張。業績下滑時,就拼命裁員,對於員工來說,真是沒保障。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測,不負任何責任啦!當初東森多媒體在台灣集資時,
不知道已經吃掉多少的投資人的血本,今天在台灣,大概沒市場啦。前一
波的網路資訊公司倒了一堆,是不是錢燒完了,要另起爐灶,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