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她為什麼不笑了( 壓 力 與 你)



贊助商連結


頁 : [1] 2 3 4 5 6

3q3q
2004-12-11, 01:47 AM
她為什麼不笑了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主任暨董氏基金會心理健康促進委員 楊美賞

「憂鬱症」在藝人張國榮自殺死亡後,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焦點,憂鬱症是常見的嚴重精神疾患之一,特別是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2-3倍。

婦女的憂鬱症可因生活事件、體內荷爾蒙的改變(如月經前、生產後、更年期),或根本找不出原因而發生。但不管原因為何,都與腦內神經傳導物質改變有關,這可經由心理及藥物治療而恢復。目前研究仍未證實更年期會造成憂鬱症,只能說在更年期階段的婦女由於荷爾蒙改變及有許多的壓力事件,如職業改變、退休、離婚、小孩離家、照顧青少年子女、照顧孫子、配偶及父母老化、多病等,這些壓力事件可能影響或引發憂鬱症。醫學研究也發現越能以正向態度看待更年期,生活滿意度越高,越不會有情緒困擾。

如何知道自己或周圍親友是否罹患了憂鬱症?下列基準可供參考,若 }持續兩星期且每天有下列症狀中的五項~ 則要提高警覺,應求助於醫療機構。
(1)情緒悲傷、不安、流淚
(2)體重及食慾改變(降低)
(3)睡眠改變,早醒,醒來後沒有休息的感覺
(4)失去精力
(5)集中注意力困難
(6)動作變遲緩或激動不安
(7)無望感及無助感
(8)沒有價值感及罪惡感她為什麼不笑了
(9)出現死亡或自殺想法

而少女有憂鬱症時常見症狀為食慾及睡眠增加;老年婦女則常呈現不安,許多婦女可能企圖以英雄式的努力來掩飾,以正常面貌呈現在眾人眼前,但實際上她可能已有十分嚴重的憂鬱症。關心您的親友是否罹患憂鬱症,察言觀色外,更應了解憂鬱症的徵兆和症狀,因為憂鬱症容易被忽略,但卻是容易診斷及可以有效治療的疾病,關心之餘,除了支持她、協助她,更重要的是轉介醫療處理,才是有效的幫忙之道。

---------------------------------------------------
壓 力 與 你

什麼是壓力?

使我們覺得緊張的外來壓迫就是壓力。
壓力產生的主因是:情緒改變

例如:
人際關係的失落(所愛的人過世、搬家、離婚......)
生病/受傷
生活型態的改變(發了橫財、高昇......)
工作的改變(被炒魷魚、接受新的工作......)
金錢的困擾
家庭狀況的改變(懷孕......)
退休
過度緊張可能造成焦慮和憂鬱

焦慮的常見症狀:
緊張、不安、頭暈、心跳不規律、無法放鬆、不正常的飲食習慣、喘不過氣來。

長期的焦慮可能導致一些嚴重的問題
例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

如何幫助自己避免壓力引起的麻煩?
例如:
去看醫生(做一次健康檢查)
提出來討論一番
定期運動
訂工作計劃
休假
學習放鬆一下
實在一點(訂定實際可行的目標)
避開壓力(避免在同一段時間有太多的大改變)

--------------------------
憂鬱症介紹

所謂憂鬱症,通常也被稱為「心的感冒」,是常見的疾病。但往往因為自己忽略或一般人錯與「精神病」相提並論而不敢承認,措失及早治癒的良機。
憂鬱症甚至不是個性抑鬱、內向寡歡者的專利。情緒起伏極大也是致病的根源,例如平日工作過於狂熱、深獲人緣的人,同樣有得病的可能。因為長期送往迎來,呈現亢奮情緒,過於配合周遭氣氛,在不知不覺中就逐漸失去了自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發現,平均每一百人中就有三人罹患憂鬱症,其中因為憂鬱症所帶來的身體疾病,甚至自我毀滅的例子比比皆示。

情緒低落其實是生活終極普遍的經驗,偶而寂寞、沮喪或情緒不佳,可說是對壓力的一種反應,通常會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現代人每天面對十倍數競爭環境,接踵而至的資訊,瞬息萬變的趨勢,都市生活空間的擁擠,個人角色的多元,都讓人的工作壓力變大,加上人際關係以功利為重,人的精神負荷就在這樣的神經緊繃之下變的不堪一擊。

有人說現代是「憂鬱症」的時代,除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數據舉證歷歷,更讓人不禁有「非卿之過,環境使然」的憂心忡忡。

繼癌症、愛滋病後,憂鬱症已成世紀三大疾病之一

「做事不盡理想,因而感到憂鬱」,「心情不安、焦慮、自卑、無法鎮定」,「凡事悲觀、絕望,甚至厭世」…等,都是憂鬱症患者常出現的種種精神狀況,憂鬱症是精神非常痛苦的疾病,一般經由產生悲哀、孤獨、虛無、遠離人群等心理爭扎後,不但在行動或思考上倍受抑制,明顯的在精神狀態上呈現,日子一久,因食慾不振的連帶影響,造成身體不適、百病叢生,漸漸的達到絕望、想死,甚字實際付諸自殺的行動。

憂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是一般人的八倍,自我了斷是人生的悲哀,同樣不幸的是,「一人生病家人遭殃」,先是當事人頻頻出現身體倦怠、起不來、吃不下、睡不著,工作無效率、缺乏耐心,加上無現實感,孤立不交談,開始產生與家人間的溝通不良,有人開始不耐煩,開始互相抱怨,甚至責怪當事人偷懶,但往往的結果是當事人想振作,卻徒勞無功而痛苦加倍。家庭氣氛籠罩在抑鬱之中,喪失親情功能,患者深感無助,家人倍受精神折磨,一家人籠罩在「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的悲情氣氛中,最後患者病情惡性循環,家人疲於恐荒錯亂,患者不知不覺走上生命盡頭。

憂鬱症常見問題 http://www.jtf.org.tw/psyche/scope/psyche_scope_002.asp
憂鬱症新知 - http://www.jtf.org.tw/psyche/scope/psyche_info.asp
憂鬱症專題- http://www.jtf.org.tw/psyche/scope/psyche_topic.asp
財團法人 董氏基金會
http://www.jtf.org.tw/psyche/bits/psyche_bits_02.asp

贊助商連結


3q3q
2004-12-11, 01:50 AM
認識精神疾病

陳喬琪醫師         
台北市立療養院成人精神科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精神科副教授  

  精神疾病是指認知、判斷、思考、知覺、情緒、行為、驅動力(如飲食、睡眠)等功能的不正常現象。這樣的不正常的現象可以是一過性的反應,但也可能造成職業與社會的障礙,倘若未能盡早發現盡快治療,恐怕會造成許多後遺症。為此,本院(台北市立療養院)特別規劃本網頁來介紹各種精神疾病,內容包括: 症狀描述,治療方式,用藥常見問題,家屬認知或照顧原則,專業新知或未來展望。期盼網友、一般大眾、病友、以及家屬透過這些資料,能夠對精神疾病有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

  精神疾病的病因複雜,牽涉生物(體質或遺傳)、社會(環境或壓力)與心理(性格)因素的各種成因。雖然我們都懷疑,精神疾病的病因與遺傳有關連,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不知道,精神疾病的真正遺傳途徑為何。目前的資料顯示,精神疾病的發生不會是單一因素,譬如生物或心理或生活壓力,而是多種因素合併而引發。透過臨床資料的搜集,我們可以判斷,有那些因素可能扮演促進因素角色,那些因素可能是使持續疾病的因素,那些因素可能會是惡化病情的因素,則該方面的治療需要加強。

  精神疾病的預後絕對沒有一般想像的嚴重,甚至精神分裂症的緩解率都可以達到百分之七十五。也就是說:100位精神分裂症的病人當中,經過治療治療之後,有75位的精神症狀都可以減輕,其中25位的症狀可以完全消除。只是需要強調的是:精神分裂症必須長期治療。至於其他各類的精神疾病,也有相同的情形,重點是,不論是那一種精神疾病,都是越早治療預後越好。

  其實,隨著社會型態的變遷,社會多元化,人際關係的複雜化與經濟的繁榮等因素,精神疾病的發生率與盛行率也會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與體質方面有關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從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學資料看來,並沒有明顯的增加,但是與社會環境變遷有關的精神疾病卻有劇烈的變動,特別是憂鬱症、藥癮與酒癮,飲食疾患,須要更多的注意、教育與防治。

  在以往,我們總以為精神疾病離我們很遠,但是毫無疑問的事實是:社會步調與節奏迅速化、個人價值抬頭、社會價值觀改變,不啻給人們帶來了另一無形的壓力。每一世代的文明演變,一定會給當代的人,帶來各式各樣的問題,就精神醫學研究的觀點而言,對於當代人們的重大問題之一,應該是若干種類的精神疾病的盛行。做為現代的文明人,應該有義務去瞭解這些問題的本質,從而同心協力來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或是一起努力來提高治癒率。
-------------------------
常見的精神疾病

常見的精神疾病最主要可大略分為 精神病(psychosis) 及 精神官能症(neurosis) 兩大範疇。

(1)精神病最主要指一個人失去了與外界區隔的自我界限(ego boundary)或整體現實檢驗(reality testing)受損。常見的精神病最主要包括下列幾種疾病:

a. 精神分裂病
精神分裂症並不意味著「人格分裂」;精神分裂症也不是因教養不好或個人的缺點所造成。它像癲癇一樣是一種腦部疾病。這種疾病影響一個人清楚的思考、對現實的理解、處理情緒、做決定、及與他人互動等諸多能力。目前的科學對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尚不了解,但是在發現腦部功能問題造成這些症狀的研究方面有很大的進步。主要症狀有妄想,如被害妄想;幻覺,以「聽幻覺」最常見,在別人聽不到或旁邊沒有人講話時,但病人可清楚且確定的聽到有人對他說話的聲音;整體混亂的行為或語言,如在情感上表現不適當,無緣無故的哭、傻笑;病人可能退縮沈默,不跟別人來往且整體功能嚴重退化;或可能好爭論、發脾氣,以至於有攻擊的行為出現。

b. 情感性精神病

這是以情感表現障礙為主要症狀的精神病。何謂躁鬱症呢? 簡單來說, 是情緒調節出現問題。而且病程中會有躁期及鬱期兩種症狀的表現。躁期時出現情緒高昂或易怒、多話、睡慾減少、精力過度旺盛(如半夜不睡整理房子)、亂花錢(如信用卡刷爆了)、或作不智的投資等;在恢復期時,常因躁期時之不智行為而感到後悔。相反地,鬱期則會出現憂鬱情緒、失去興趣、食慾下降, 甚至對未來有無望感, 有自殺的意念或行為。另外,若以躁症與鬱症之混合症狀或兩者症狀迅速交替為特徵,持續至少一週,則為混合發作。以上總稱為情感性精神病。

c. 妄想症

妄想症患者的妄想情境有可能發生於日常生活中,如被跟蹤、配偶有外遇或有人監聽等,只是結論下的太快(Jump to the conclusion)。它和精神分裂病不同之處在於除了與妄想相關的層面,一般社會功能並未退化。在DSM-IV診斷系統中除非明定有排除條款,它允許患者同時有精神病(Psychosis)、精神官能症(Neurosis)與人格違常的診斷。慮病症、強迫症、身體畸形性疾患是幾個與妄想症很容易混淆的疾病,慮病症(Hypochondriasis)患者通常關心的方向是疾病本身的進展與影響,它可能是個案調適種種壓力的方式,然而病患對於疾病的心理因素全然缺乏興趣,疾病成為患者與他人互動的主要課題;身體畸形性疾患(Body dysmorphic disorde)個案注意力的焦點是身體某些外顯的部位,這些想像的缺陷可能具有符徵性意義(Symbolic meaning)。強迫症患者一般而言不會僅有關心身體而去重覆檢查的症狀。妄想(Delusion)開始時可能是似乎有什麼事會發生的妄想氣氛(Delusional mood),接著是突發性的妄想意念(Sudden delusional idea)或妄想性覺察(Delusional perception),這和妄想性的誤解(Delusional misinterpretation)不同。如果慮病症、強迫症、身體畸形性疾患個案的強迫性想法、對身體健康或形象的擔心已達妄想的程度。這些疾病患者可以多加一個妄想症的診斷。可分為六個亞型:色情狂型(Erotomanic type)、自大型(Grandiose type)、嫉妒型(Jealous type)、被迫害型(Persecutory type)、身體型(Somatic type)、混和型(Mixed type)、與未註明型(Unspecified type)。

----------------------------------------------

(2)什麼是精神官能症?

精神官能症主要是指病人心理社會適應障礙的臨床表現。精神官能症包含種類眾多,然最主要乃是指憂鬱、焦慮或自主神經亢奮等症狀。一般而言,精神官能症也會造成病人在社會職務等功能的嚴重損害,但卻不會如精神病般,造成自我界限或現實檢驗受損。常見的精神官能症:

a. 精神官能性憂鬱症

病人表現的憂鬱症狀,雖不如重鬱症嚴重,但症狀經常是慢性化,常持續兩年以上,並造成工作表現、人際關係、家庭生活的障礙。患者除了情緒低落的核心症狀之外,也經常合併有身體不舒服的症狀,包括:胸悶、呼吸困難或窒息感、無力、噁心、腸胃不適、頭暈、昏沈、體重減輕或增加等。根據統計,懂得尋求精神醫療幫助的個案只佔少數,多數個案是默默忍受不舒服,親戚朋友也多認定患者只是個性上“愛鑽牛角尖”、“想不開”。

b. 廣泛性焦慮症

患者焦慮的持續時間比一般人來的久,而且沒有特定的對象亦即自由浮動性焦慮(Free floating anxiety)。通常會出現運動性緊張以致坐立不安、手抖或頭疼不適,通常無法自行放鬆。也會發生自律神經活動亢奮,使個案產生身體不適,如流汗、頭暈、心跳加速、口乾舌燥、胃部不適等。個案會心煩氣亂、注意力不集中,抱怨記憶力欠佳,對於聲音變得敏感,嚴重時會影響睡眠,易與他人衝突。患者的症狀可以在許多身體系統中有不同的表現,譬如在消化系統產生胃痛、漲氣、腹洩;在呼吸系統可能是胸悶不適、覺得吸不到氣(與氣喘的吐氣困難不同)或是過度換氣;心臟血管方面可能會有心律不整、或因血循欠佳而手腳冰冷;於泌尿生殖系統也許有勃起困難、頻尿、月經失調等;神經及骨骼肌肉系統可能會有耳鳴、視力糢糊、肩膀痠痛或僵硬等。因此患者常有某些身體不適非單一疾病所能解釋,或者身染微恙卻久病不癒。患者多半有神經質傾向,自我期許高、認真負責,或個性易焦慮緊張,以致遇到突發狀況或長期持續的壓力時處理不良。

c. 畏懼症

可分為特定對象畏懼症(Specific phobia)和社交畏懼症(Social phobia),前者有特定對象闢如怕動物、怕打針、怕見血、怕高(懼高症)、以及其它自然環境(如井水、打雷閃電、深潭湖泊、暴風雨等)或某些情境(如隧道、電梯、公車、飛機等),也可能害怕空曠、白色或某些特殊情況。社交畏懼症則是因患者可能擔心與陌生人接觸所以在許多環境都會產生焦慮。畏懼症的症狀與廣泛性焦慮症大致相似只是出現的時機不同而已,兩者均可能產生恐慌發作或懼曠症狀,在DSM診斷系統可和恐慌症併列,於ICD系統則傾向不診斷為恐慌症。畏懼症的治療強調早期暴露於產生焦慮的情境以減少疾病所造成的障礙,有些患者會出現反畏懼現象(Counterphobia),如怕高的人卻去爬山或玩高空彈跳,社交畏懼症患者參選民意代表等。

d. 失眠症

失眠症主要是指進入或維持睡眠發生困難,或睡眠無恢復性、睡眠品質不佳等,包括身體疾病、神經系統、及精神科疾病皆有可能引起睡眠障礙。失眠在臨床上常造成病人相當痛苦,或損及其社會功能的表現。

e. 適應性疾患

適應性疾患是指對於一個或數個可認明的壓力源所發展出的情緒或行為症狀,介於正常反應與病態反應之間。可包含伴隨著因壓力所引起的憂鬱或焦慮心情,或伴隨品行、行為障礙。症狀通常在事件開始後一個月內發生,但很少持續六個月以上,考量每個人都具備學習和適應能力,給予一段時間一般都不難復原。

f. 恐慌症

恐慌症是在無預期的狀況下突然發生強烈的擔憂害怕及恐懼,並在發作時伴隨著呼吸困難、心悸、胸痛、哽塞、窒息感,同時病人會感到害怕發狂或即將死亡的感受。發作常持續十到二十分鐘,但多半僅半分鐘,對患者卻似永遠。並且在無恐慌發作時,病人仍持續擔憂症狀的發作。

g. 強迫症

個案有反覆出現或持續的思想、衝動、或影像等強迫性意念(Obsession)。雖然這些闖入(Intrusive)的意念會造成患者的困擾或引發焦慮,但是患者知道他們不是外來的(Alien),病患會想或做什麼來中和(Neutralization)強迫意念,於是衍生許多強迫性行為(Compulsion),如檢查(Checking)、計算(Counting)、清潔(Cleaning)等。患者會覺得強迫行為耗時且不合理,非自己所願(Egodystonic)時較會積極尋求治療,但仍會諱疾忌醫以至往往延誤醫療。
http://www.tcpc.gov.tw/e-portal/layout/line/article.asp?channelid=A46&serial=688&click=1

3q3q
2004-12-11, 02:12 AM
恐慌症

A.症狀描述:          

  恐慌症的基本特質是一再發生未預期型的恐慌發作,之後則會出現持續擔憂下一次恐慌發作,或是憂慮恐慌發作時造成的傷害或後遺症,或是出現與恐慌發作相關聯的顯著行為改變,持續時間長達一個月以上。

  而所謂的『恐慌發作』則是指在一段特定的時間內有強烈的害怕或不適,並伴隨下列症狀中的四項以上。這些症狀包括:心悸或心跳加快、出汗、發抖、呼吸困難、哽塞感、胸痛或不適、噁心或腹部不適、頭暈、失去自我感、害怕失去控制、害怕即將死去、感覺異常、臉潮紅。這種發作通常是突然開始並迅速達到最嚴重的程度。

  有這樣恐慌發作的患者,通常會描述當發作時感覺自己會死、會發瘋、會心臟病發或會腦中風。因此常會在恐慌發作時誤以為身體有嚴重的疾病而頻繁地到急診求助,但卻未能檢查出任何身體異常。

  有些恐慌症的患者會因為擔心自己在某些特別地方或情境下,若發生恐慌發作時會得不到救助或逃脫困難。因而畏避這些地方或情境,或必須帶著強烈痛苦而忍耐,或需要他人陪伴才能勉強處於這些地方或情境。若有這樣的症狀,我們稱之為『伴隨懼曠症之恐慌性疾患。』

  恐慌症的初發年齡差異頗大,最典型的是在青春期晚期到35歲左右初發。而恐慌症的病程大致為慢性但起伏不定、時好時壞。

B.治療方式:          

  對於恐慌症的治療,主要有兩個部分:藥物治療或認知行為治療。

(1)藥物治療:目前有三種藥物(包括Xanax、Zoloft、Seroxate)是經FDA通過對恐慌症有效的藥物,而藥物的治療有效後,一般需要再持續服用8∼12個月。

(2)認知行為治療:

(a)認知治療:主要在矯治患者對恐慌發作的錯誤信念。所謂的錯誤信念 是指患者容易把輕微的身體感覺錯誤地詮釋為『快死了』的徵兆。
(b)行為治療:包括放鬆練習(協助個案來控制自己的焦慮);呼吸訓練(協助個案能在恐慌發作時,避免過度換氣);漸進式暴露法(協助個案對害怕的刺激逐漸去敏感)。

C.用藥常見的問題:          

  常見的藥物副作用包括:嗜睡、虛弱、噁心、便秘、頭昏、口乾及性功能障礙…等。依照個人體質及所選藥物不同而有所不同。

D.家屬認知及照顧原則:          

  家屬的照護重點主要在了解個案目前所患之疾病及其影響,給予情緒的支持,並鼓勵及協助個案規律地就醫治療。




作者:陳世哲醫師
出處: 成人精神科
日期:2003/8/6
http://www.tcpc.gov.tw/article.asp?channelid=A40&serial=944&click=1
-------------------------------------------------------------
畏懼症﹙phobia﹚

A.症狀描述               

•定義:畏懼症之主要症狀維由於非理性地害怕而導致逃避接觸某種特定物體、活動或情境,患者本身亦瞭解這種害怕之不合理但無法排除之。臨床上分為社交畏懼症及單純畏懼症兩種。

•盛行率:社交畏懼症約佔一般人口約3-5%,男、女發生率相當,常在十餘歲發病。單純畏懼症之6個月盛行率約為5-12%,女性較多,常見之畏懼物或情境依序如下:動物、暴風雨、怕高、怕生病、受生病及死亡等。

•臨床症狀:當患者接觸特定之畏懼情境或物件時,焦慮會極度昇高,精神上及生理上之焦慮都會出現。社交畏懼症患者常出現臉部潮紅。為了避免焦慮產生,患者會想盡辦法避免接觸該情境或物件,亦因此其社會功能及日常生活可能受到影響,患者不時會合併重鬱症或濫用酒精或藥物。社交畏懼症患者常在眾人面前表現出羞怯或愚鈍,因此不敢當眾演說或寫字、吃飯、甚至如廁。單純畏懼症是指害怕某一特定之物件或場合,如怕動物、怕黑、怕高或怕封閉的空間等。

B.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有些研究發現SSRI、MAOI及三環抗憂鬱劑等抗憂鬱藥物對社交恐懼症有部分療效。抗焦慮藥物可短暫緩解焦慮,亦可視需要搭配行為治療。

•心理治療:早期認為傳統之精神分析學派之心理治療適用於此類患者,但許多研究顯示其效果不佳,若要採取此種治療,需視患者之自我功能及生活型態而定。除此外,儘量支持、鼓勵患者去面對其所畏懼之物體或情境亦有助於患者。

•行為治療:行為治療常可成功地治療患者:一般所用之方法有

(一)減敏法﹙desensitization﹚:讓患者依序列出懼怕之對象,使之逐漸接近之;
(二)洪水法﹙flooding﹚:強迫患者直接面對所懼怕之對象;
(三)模仿法﹙modeling﹚:讓患者觀看他人接近所懼怕之對象;
(四)正向加強法﹙positive reinforcement﹚:讓患者所怕之對象與一患者所喜愛之對象同時出現以減輕焦慮。

C.用藥常見問題             

  此部份請參照憂鬱症及其他焦慮症﹙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之藥物治療相關部分。

D.家屬認知或照顧原則          

•病程及預後:大多數患者儘管患有畏懼症,亦可以正常生活下去,因所畏懼物件可以逃避而不影響日常生活,但社交畏懼症則常呈現慢性化,雖然有些人在中年會慢慢改善;而同期產生之單純畏懼症(如怕動物、怕黑等)常會自然消失,其中有些是呈現慢性化。

•鑑別診斷:需做鑑別診斷之病患有強迫性疾患、精神分裂病之早期,或慢性精神分裂症,某些症狀會類似畏懼性疾患。強迫性疾患與畏懼症疾患之症狀常混合一起,但畏懼症疾患是想像外界對本身之危險性而起,且在離開危險物件或情況時症狀即消失:強迫性疾患其想像與行為全為出自個人內心,且不論在何種環境、狀況下其症狀不會消失。

•照顧原則:鼓勵患者面對疾病,與醫療保持密切接觸,給予同理與支持,避免過度批評或要求,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家屬的了解與支持是病情改善的重要助力。




作者:黃偉卓醫師
出處: 成人精神科
日期:2003/8/6
http://www.tcpc.gov.tw/article.asp?channelid=A40&serial=947&click=1
--------------------------------------------------------------
強迫性精神官能症

一、症狀描述

  強迫性精神官能症簡稱強迫症,是屬於焦慮症的一種。罹患強迫症的人會陷入一種無意義、且令人沮喪的重複的想法與行為當中,但是一直無法擺脫它。強迫症的表現可以自輕微到嚴重,但是假使症狀嚴重而不治療,可能摧毀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或在學校的表現,甚至連在家中的日常生活都有問題。台灣的社區強迫症的盛行率,大約1000人有7-9位。

  其症狀包括兩大部分:

強迫思考:強迫症病人心中常會有自己不想要的重複想法、影像或衝動。例如︰「我的手好髒,我必須去洗手!」、「我可能沒關瓦斯」或「我會傷害我的小孩」。
強迫行為:在強迫想法之後,跟著來的就是強迫行為。強迫行為可以暫時降低強迫思考帶來的焦慮,但是也因此而不斷地強化個案去執行強迫行為的動機。最常見的強迫行為就是清洗與檢查。
  最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強迫症是來自生物(或稱之體質)因素。某些腦部的檢查顯示強迫症患者的腦額前葉與基底核處有缺損,臨床上顯示強迫症對某些藥物有良好的反應,而這些藥物是影響一種叫血清素(serotonin)的神經傳導物質,這顯示這個疾病的神經生物性(或體質因素)。所以強迫症已經不再是兒童時期學得的壞習慣,包括父母親不合理地強調清潔,或者一種危險的或無法被接受的想法。反而,現在對於強迫症的成因集中在生物性(體質)與環境的相互影響上。

  強迫症病人通常對於自己的症狀有病識感。大部分時間他們知道自己的強迫性想法是無意義的或誇張的。並且他們的強迫性行為也是不需要的。大部分強迫症病人努力地屏除他們不要的強迫思考,並且防止強迫行為。很多人可以在他們工作或上學時的數小時之內控制強迫症狀。但是數年之後對強迫症的抗拒減弱,此時強迫症狀變得更嚴重,以致費時的儀式行為佔據了病人的生活,使得他們無法外出參與活動。

  強迫症病人寧願隱藏症狀而不去就醫。他們通常可以在朋友面前成功地隱藏症狀。很不幸地隱藏祕密的結果是發病多年之後才得到專業的幫助。而之前他們已經給強迫症折磨多年了。

  強迫症會持續多年,甚至是數十年。症狀會一次比一次減輕,或許會持續輕微症狀多年。但是大多數的病人的症狀會變成慢性化。

二、治療方式

  強迫症有效的治療包括藥物與認知行為治療,分述如下:

1.藥物治療:

  具有影響血清素效果的藥物可以減少強迫症的症狀。這些藥物包括某些抗鬱劑例如Anafranil,Prozac,Luvox,Zoloft等,亦可並用其他藥物讓治療效果更好。若症狀改善之後停藥可能再發,所以一般會合併認知行為治療。

2.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的的原則是︰曝露在擔心、害怕的情境中,然後不許反應。例如︰要病人去將手弄髒,但是不許他(她)去洗手。雖然不洗手焦慮會昇高,但是焦慮可以自然地逐漸消退。病人最後學到︰不去洗手,其實並不會有不良的後果發生。如此也可以去除病人藉著洗手來減少焦慮的壞習慣。

  一般而言,強迫症是個慢性疾病。雖然有三分之一的病人症狀會完全消失,但是大部分病人的症狀是起起伏伏的,所以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

三、用藥常見問題

強迫症的藥物以抗憂鬱劑為主,尤其是以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為最有效。通常藥效要兩週後才出現,持續服用三個月才知道最大藥效,通常若症狀改善也要等一年之後才可以逐漸停藥。
剛開始服用藥物必須注意藥物副作用,包括:噁心、便秘、拉肚子、嗜睡等,這些副作用經過二週就會減少或消失。服藥一陣子之後,可能的副作用是頭痛、性功能障礙等。
每個人的副作用都不同,千萬不要怕副作用就不服藥,或擅自停藥。因為突然停藥會有很不舒服的身體症狀,包括失眠、坐立不安、噁心等。若症狀有變化,請務必跟主治醫師討論,增加藥物或減少藥物的必要性。
四、家屬認知或照顧原則

《 家 庭 指 引 》

您必須學習分辨一些代表病人有問題的訊息。記住這不是他們的個性使然,而是疾病的結果,即使有改變也是緩慢的。這些訊息包括︰
.重複做某些動作或事情(重複強迫性行為)
.不斷質疑自己的判斷,必須別人持續的保證
.要花較長的時間去做簡單的工作
.持續性的緩慢
.擔心小事情或細節
.對小事情嚴重和極度的情緒反應
.日常生活變成是一種負擔
.逃避行為
您要依據病人的能力來評量進步的程度,不要與其他強迫症的病人比較。
要重視病人「小小的進步」。幫助病人去接受一個真實的「內在尺度」來評量自己進步的程度。病人可能會說︰「自己又回到原點了!」,不過他(她)的確已經有進步了。千萬不要天天比較病情的變化,因為強迫症的病程是起起落落的。
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家庭支持系統。增加您對強迫症的了解,避免批評病人,反而試著去接納病人,但是接納和了解並不代表允許強迫性行為。
藉著「簡明扼要的溝通」,來鼓勵病人對抗強迫性行為與轉移強迫性思想。與病人共同約定一個目標,來減少儀式行為與逃避行為是很重要的。某些家庭可以達到這個目標,但是有些必須專業人員的幫助。
保持正常的居家生活作息。盡量不要讓強迫症狀影響家庭功能,因為家中日常生活的常規與結構可以減少儀式行為,和鼓勵病人接觸想逃避的事物。
即使病人只是小小的進步也要重視加以鼓勵,如此逐步增加病人的自尊與信心,來克服強迫症狀。
善用幽默。用幽默來陳述病人的強迫症狀中不合理之處,幫助強化病人合理的能力,而遠離強迫症狀。
鼓勵病人規則服藥。確定他有無規則去門診拿藥,有無藥物副作用,吃藥的效果如何等。
家屬擁有一些自己(與病人分開)的時間是很重要的。如此家人可以擁有一個 實際的日常生活面,以免精力耗盡也比較健康。




作者:湯華盛 主任
出處: 成人精神科
日期:2003/3/19

http://www.tcpc.gov.tw/article.asp?channelid=A40&serial=143&click=1

---------------------------------------------------------

KingNet國家網路藥典- http://www.webhospital.org.tw/medicine/list.html?type1=中樞神經系統用藥

衛生署藥物、醫療器材、許可證查詢作業:http://203.65.100.151/DO8180.asp

台大醫院藥劑部,台大藥品名稱查詢: http://ntuh.mc.ntu.edu.tw/phar/inter/ehospital/druginfo/index.asp

海闊天空留言區: http://home.don-net.com.tw/bbs1.aspx?name=blueskytwo

美國FDA (U. 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藥品查詢:http://www.fda.gov/default.htm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 - http://www.sos.org.tw/index.htm

台灣地區精神醫療機構及提供服務項目: http://www.psycho.com.tw/web_0.htm

【影片】煩惱的阿力一族 : http://www.mhf.org.tw/2003new/media.htm#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 提供全日24小時電話輔導(電話:2505-9595,諧音:我領悟救我救我),包括自殺防治,危機處理(與電信局及119密切配合,拯救自殺者),並輔導夫妻關係、男女感情、人際關係、法律、經濟、醫療健康、精神疾患等心理困擾問題。
----------------------------------------
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自殺防治協會(天使專線):0800-555-911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 提供全日24小時電話輔導(電話:2505-9595)
-------------------------------------------------------------------------

3q3q
2004-12-12, 05:45 AM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歡迎來到放鬆視聽室,請給自己一個安靜的時間與空間,打開您的螢幕、音箱。以最輕鬆的姿勢,以及內心的感官聆聽來趟深層的身心靈之旅!

放鬆舒眠冥想音樂:
http://www.ilife.org.tw/release_room/index.php

http://www.ilife.org.tw/release_room/release_music_1.wma
http://www.ilife.org.tw/release_room/release_music_2.wma
http://www.ilife.org.tw/release_room/release_music_3.wma
(須Windows Media Player執行該WMA檔案)

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 http://www.ilife.org.tw/

3q3q
2004-12-17, 06:29 AM
【輕如鴻毛--談自殺】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何志仁

建中原本是父母眼中活潑乖巧的獨生子,自小學到高中成績都名列前茅,學業表現從來都沒有讓父母操心過,但是在大學聯考時,卻因為過度的緊張在考試期間失眠又腹瀉而大為失常,僅是吊車尾考上某私立大學。在準備重考期間,建中認識了同一補習班的玉如,兩人很快的就陷入熱戀,不久後,兩人的戀情就被建中的母親發現,因建中模擬考的成績每況愈下,遂屢次要求建中不要談戀愛,但建中總是充耳不聞。第二年聯考建中又考上同一所大學,父母在失望之餘,暗中約了玉如見面,請她要為建中的將來打算,不要再與建中交往,並表示沒有考上大學的她配不上建中。建中對玉如突然的冷淡又避不見面感到相當不解,在透過玉如的好友得知父母的作為後,對一向敬愛的父母感到非常失望,開始不與父母講話,並且茶飯不思,終日鬱鬱寡歡,面容也日漸憔悴,時常一個人關在房間內,並屢屢藉故身體不適不去上學。至學期結束後,建中的父親在得知他竟然有數科不及格時大為光火,責罵建中是所有堂兄弟中最沒出息的,為了一個女孩子連三流的大學都念不及格,讓父母在親戚中都抬不起頭來。當晚,建中在嘗試割腕自殺未遂後又吞服大量的安眠藥,被家人發現後送到急診室洗胃急救,經觀察二十四小時確定無危險後出院。二天後,建中又趁家人入睡後自五樓頂跳下企圖自殺,摔斷了雙腿並傷了脊椎而被送醫急救,不過雖然命是保住了,但是脊椎的傷註定了建中要坐著輪椅過下半輩子。與上述例子雷同的情節不時可在急診室或是精神科會診中見到,有時甚至有更不幸的結果發生,而留給生者無限的遺憾。

  最近被媒體報導因自殺死亡或企圖自殺的案例相當多,包括學生因為破相、被家長責罵或三角關係難解而自殺,或是員警與女友感情生變而先槍殺女友再自殺,以及情侶因為雙方家庭反對而一起殉情,老年人不堪長期病痛而厭世,母親帶著子女一起自焚,蒙受不白之冤而以死明志,歹徒窮途末路而飲彈自盡,以及一再企圖跳樓自殺讓消防人員疲於奔命等等,可謂不勝枚舉。自殺不僅浪費社會成本和醫療資源,也因為自殺不同於罹患絕症,是可以事先避免的,故對於未盡到預防義務的親朋好友反而會有相當大的心理衝擊和罪惡感,不僅原本的問題無法因自殺而獲得解決,反而製造了更多的問題。
  依據衛生署的統計,國人在民國八十六年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共二千一百多人,佔死亡總數的百分之一點八左右,名列所有死因中第十名,而在先進國家如美國其排名則高居第八,可見這是相當值得注意的社會問題。自殺身亡的比率一般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升高。年紀大者,多不會輕易嘗試自殺,但是一旦決定了就會採取激烈的手段,成功率相當高。年紀輕者,自殺死亡的比率雖較低,但是因為少有因疾病而去世的,所以死於自殺者反而名列其死因的前幾名。在兩性中,女性嘗試自殺的比率是男性的三至四倍,但在因自殺死亡者中男性卻是女性的三至四倍,此乃因男性通常會採取較激烈成功率較高的方式,如跳樓、對頭部開槍、上吊等方式,而女性則較常使用割腕、吃安眠藥、喝鹽酸、開瓦斯等。此外,對自殺者的研究也發現有下列因素者,自殺的機率較大。

有精神科疾病者,在自殺死亡者中,約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有精神科的疾病,包括憂鬱症佔百分之五十,酒精或藥物濫用者佔百分之二十五,精神分裂病佔百分之十,人格異常佔百分之五。其中有不少是未曾看過精神科或是未規律接受治療者。
罹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者,如有慢性疼痛、癌症、脊髓損傷、愛滋病、腦傷或尿毒症等疾病者。
有下列社會性因素者,包括離婚、寡居、失業、經濟困難、官司纏身,或近期內有重大個人損失如破相、破產或失戀者。
有家族性因素者,包括家族內有人曾自殺或有精神疾病、在幼年時期遭逢雙親分離或死亡、受到身體或性虐待等。
過去曾經企圖自殺者或是對未來感到絕望者。當上述的條件符合愈多者,其自殺的機會就愈高。
  自殺是可以預防的,通常很少人會無緣無故事先看不出任何徵兆就自殺,多數的人在走上絕路之前,都會透露出想死的念頭,如覺得人生乏味,不知道活著有什麼用,或表示希望自己睡著了後可以永遠不要醒來。有些則是出現明顯的憂鬱症狀,如上述的例子建中在自殺前即有一段不短的時間顯得憂鬱。有些人會有突然、明顯的行為改變,例如由積極樂觀突然變為悲觀退縮,或原本個性謹慎小心,突然去從事飆車等高危險性的行為,或是原本十分憂鬱的人突然心情變成平靜,並將自己心愛的寵物或物品送人。有些人則是開始進行自殺的計畫,如開始囤積安眠藥,購買繩索、農藥等,或是開始寫遺囑。當身旁的人有類似上述的情形出現時,不可掉以輕心。

  想自殺的人,有不少人是想以死來解脫或免除痛苦,但是倒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以死為最終目的。有些人是以死來表達自己的憤怒、抗議,或是用來贖罪。有些人是以死來報復,要讓某人有罪惡感,痛苦一輩子。有些則是以死為手段,希望獲得他人的注意或達成某些目的。雖然自殺者的動機不一,處理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有一些原則是共通的。對於企圖自殺者,首先一定要確保其安全,將有危險性的物品或藥物等收好,並隨時有人陪伴在身旁以防萬一。其次是應該儘速至精神科就診,由專科醫師診斷是否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並評估其自殺的危險性,如果危險性高則需要住院治療。須知當一個人嚴重憂鬱時,是很難只經過勸導就打消死意,多數必須接受抗憂鬱藥物及心理治療一段時間才能改善。第三則是要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耐心傾聽並適時給予鼓勵和安慰,並在合理範圍內盡量提供協助,但切勿因他犯的過錯對他過分苛責或是強化他的死意,如叫他乾脆去死了算了。最後要牢記,自殺的預防是隨時隨刻的,並非在自殺者獲救後就可以鬆一口氣,因為如果自殺者的問題仍未解決,心理的衝突未得到處理,環境沒有改變,情緒也沒有改善的話,則他再度自殺的可能性仍相當大,而且一旦再自殺,通常會選擇致死性更高的方式。某知名藝人的自殺身亡也是在獲救後,幾天內再度上吊自殺而結束生命的,值得作為殷鑑。

http://www.mmh.org.tw/taitam/psych/ChinaTimesDocument/CTD02.htm

3q3q
2004-12-17, 03:34 PM
精神健康調查 1/3台灣成人 身心不健康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你是株失根的蘭花、覺得沒有方向嗎?「最新2004年國人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報告」顯示,國人精神健康已經亮起紅燈,台灣地區約有三分之一的成人在身心健康方面不及格,也就是有550萬人容易焦慮、憂慮,耐壓力不佳,專家認為,問題就在於歸屬感越來越低。為何歸屬感會日漸低落呢?今天公布這項調查報告的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指數組召集人楊聰財認為,這與社會亂象、政治動盪不安以及詐騙集團日益猖獗等因素有關,人與人之間產生不信任感,傳統觀念與價值出現了紛亂解離的現象。

楊聰財醫師表示,門診也發現,許多罹患焦慮、憂鬱病患都是因為與家人處不好,關係相當疏遠,對未來十分悲觀,認為自己不被家人尊重,以致出現情緒障礙。楊聰財建議,每周多花10分鐘與家人朋友聊天溝通,將有助於解決疏離感,進而改善身心健康。

楊聰財指出,缺乏歸屬感會讓人覺得孤單,找不到人生的定位及著力點,這也是近年來造成自殺率提高的潛在因素,有鑑於此,精神健康基金會將積極推動「每周10分鐘、人際關係好輕鬆」的全民精神健康運動。

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說,今年仍有3成左右的人在身心健康項目分數不及格,這群人抗壓力不佳,在變動社會中,容易潛藏精神健康問題。

胡海國另強調,缺乏歸屬感會讓人覺得孤單,找不到人生的定位,是近年造成自殺率提高的潛在因素,他鼓勵民眾每周至少花10分鐘打電話關心家人朋友,以改善目前家庭及人際關係疏離感擴大的現象。
該項調查係針對台灣地區年滿20歲民眾所做的年度調查,訪查時間是93年11月2日至8日,有效樣本數1083人,信賴水準為95%。

精神健康基金會 - http://www.mhf.org.tw/2003new/index.php

【2004/12/17 聯合晚報】
http://udn.com/NEWS/LIFE/X3/2409398.shtml

3q3q
2004-12-18, 07:27 AM
應設高風險家庭通報管道


【蔡爾康╱台北報導】台北市發生三姊弟慘死家中的悲劇,北市社會局局長薛承泰指出,會發生這樣的不幸事件,是因社會變遷後社區互助網絡薄弱,大家都自掃門前雪,不願多管閒事去惹麻煩,許多社會問題因此日趨惡化,最後發生不可挽回的悲劇。他呼籲民眾應多關心鄰里,才能有效防止不幸。


降低悲劇發生可能性
北縣政府社會局局長楊素端則指出,凡是家中成員都失業,沒有穩定收入,或都罹患精神疾病,無法自我照料,以及都是老人、殘障或幼兒等情況,都屬容易發生意外的「高風險家庭」。她說,目前內政部計劃推動「高風險家庭通報制度」,期藉由制訂通報流程與建立社會救助管道,要求轄區警員、鄰里幹事、市公所衛生人員等相關人士,組織一個完整的通報網絡,預先介入、協助處理類似狀況,她說:「畢竟預防比發現更重要,希望這個制度能積極解決這類社會問題。」
楊素端也指出,北縣曾發生類似案例。一個三口之家,家中高齡的老太太平日不僅要照料罹患老人癡呆症的丈夫,還得看顧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卻爆發精神分裂的兒子,某日老太太在家中病故,死了幾天都沒人發現,而平日全依賴老太太打理飲食的丈夫與兒子,因缺乏自我照料的能力,餓得奄奄一息。
直到鄰居經過,發現情況有異,趕緊察探,才發現老太太已往生多日,老先生與兒子經緊急送醫,兩人才撿回一命,楊素端說:「所幸鄰居發現得早,不然這一老一少也可能步上老媽媽的後塵。」她認為,通報制度建立後,此類悲劇發生的可能性將大為降低。


高風險家庭定義
1.家中成員均失業,無穩定收入
2.皆罹患精神疾病,無法自我照料
3.家中有自殺之虞的成員
4.家中成員婚姻關係極度惡劣
5.曾發生嚴重疏忽兒童情況或家暴
6.成員均為老人、殘障或幼兒
求助管道:各縣市政府社會局
資料來源:台北縣政府社會局

http://www.appledaily.com.tw/template/twapple/art_main.cfm?showdate=20041218&loc=TP&sec_id=5&art_id=1456676

3q3q
2004-12-26, 07:08 AM
【怖懼之魅--談恐慌症】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林朝輝醫師

張先生,一位四十多歲事業略有所成的成衣廠負責人,因為繁忙的業務使他成為空中飛人,時常來往於臺灣和大陸之間。但一切都在一件事情的發生後,他的生活有了重大改變。

  因為大陸的工廠出現問題,張先生緊急地趕往香港,在飛機上他滿腦子的擔心、害怕,深怕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就在飛機爬升時,一股莫名的恐懼油然而生,跟著呼吸越來越快彷彿有個東西卡在喉嚨裡,心跳也不由自主地急促起來,渾身發抖、冒汗,似乎就快暈死過去不省人事。這一切來得太快,短短的幾分鐘張先生陷入了瀕臨死亡的恐懼裡。經過緊急地送醫急救、檢查後,張先生帶著一份一切正常的檢驗報告出院回家休養。

  起初,張先生以為是過度勞心勞力所導致的身體不適,只要休息幾天就可以恢復。不幸的是在某天早晨同樣的情形又發生了。又是緊急地送到醫院,一連串繁瑣的檢查,以及一張張正常的檢查報告。從此張先生陷入害怕、不安的情境裡,隨時都在擔心下次發作會在何時。漸漸地他不敢自己搭飛機、火車,甚至不敢自己開車上班,只要出門就要家人陪伴。家人擔心之餘經人介紹看過不少醫生,甚至求神問卜但都未見改善。慢慢地家人由擔心變成不耐並開始懷疑張先生是不是裝病來逃避生意上的不順利。  張先生的經驗正是絕大多數罹患有「恐慌症」的患者共有的經驗。在早期,「恐慌症」並不為大眾所熟知,直至近年來對其症狀的了解以及治療效果之增進後慢慢地為大眾所了解。

  「恐慌發作」的主要症狀為心悸、出汗、發抖、呼吸困難、胸痛、噁心、頭暈以及害怕即將死亡或將要發狂。「恐慌症」則是一再地出現「恐慌發作」,或是發作後持續地擔憂下一次的發作,或是因擔心發作而造成行為的改變(就如張先生的不敢獨自出門、坐飛機、搭車)。每一次恐慌發作大都在十分鐘之內達到極度的恐懼、害怕,而後慢慢地緩解。少有恐慌發作會持續超過一小時,但往往就在這短短的數十分鐘內病患經歷有如瀕臨死亡的感受。

  在「恐慌症」的患者中,大都有下述的特質:

神經敏感
凡事要求完美
為人固執
好勝心強
性情急躁
容易有預期性焦慮
  所以日常生活中較容易有長期壓力,並且其一等親家屬中罹患「恐慌症」的機率多出4至8倍。

  由於「恐慌症」會造成大多數病患行為上的改變,使病患在工作上、生活上有重大的影響。甚者、造成家人誤解、家庭失和、婚姻破裂。因此「恐慌症」患者中有高達40~80%的比例伴有憂鬱症病狀、或有 20~40%的比例伴有酒精、藥物等物質濫用。
  治療上,國內普遍使用「Alprazolam﹙Xanax﹚、Propranolol﹙Inderal﹚、Fluoxetine﹙Prozac﹚、 Sertraline﹙Zoloft﹚等」藥物進行治療。一般而言,藥物治療的效果即已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但是其治療期間需要8~12個月。以國人對藥物使用的習慣、對藥物副作用的畏懼、排斥﹙尤其精神科使用之藥物﹚,常令患者不遵守醫師建議使用藥物。除藥物治療外,對患者進行認知-行為治療使其了解有關「恐慌症」的資訊,去除對症狀的誤解,再佐以放鬆訓練、呼吸訓練,使患者能控制身體的症狀進而度過每個恐慌發作。

  最近幾年國內少數醫院成立有「恐慌症團體心理治療」,以團體的方式進行恐慌症衛教、病患彼此間經驗的分享,進而達到觀念改變以治療恐慌症患者。

  國人如有親人、朋友有類似張先生的症狀,應鼓勵其早期接受精神科專科醫師詳細的診療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進一步的併發症狀。
http://www.mmh.org.tw/taitam/psych/ChinaTimesDocument/CTD10.htm

3q3q
2004-12-29, 07:17 AM
以下網站為台灣國內使用之任何西藥都可以查詢,輸入藥品之英文名稱後按 Enter即可。

請各位大家一起分享。。。

健保局用藥品項查詢(藥品支付價格): http://www.nhi.gov.tw/06inquire/query1.asp

衛生署藥物、許可證查詢作業(許可證詳細內容,詳細處方成分資料,管制藥品分類級別,限制項目,等。): http://203.65.100.151/DO8180.asp

台大醫院藥劑部,台大藥品(外觀,學名,管制藥品分級,禁忌,作用,副作用,等。)查詢:http://ntuh.mc.ntu.edu.tw/phar/inter/ehospital/druginfo/index.asp

國家網路藥典(中,西藥查詢) :http://www.webhospital.org.tw/service.php?mob=modload&name=me_dictionary&file=index

3q3q
2005-01-01, 08:04 PM
Benzodiazepine (作者: 台大 精神部)

Benzodiazepine(以下簡稱BZD)屬於鎮定安眠藥物之一種,從1960年代後逐漸在醫界被廣泛使用,臨床上主要用來治療焦慮症、失眠及酒精戒斷症候群等,可分為長效型、中效型及短效型三種。一般而言,BZD的成癮性,依賴性,藥物耐受性及濫用的機率比巴比妥鹽低,臨床使用的安全性亦較高,但如果使用不當;或被濫用於娛樂之目的;或合併其他非法藥物,(如大麻、海洛英或酒精等)一起使用,也會造成不良之後果,如中毒、成癮或戒斷症狀的出現。
  BZD類藥物的戒斷症候群視使用時間的長短、劑量的大小,藥物的半衰期及停藥的速度等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使用的時間越長、劑量越大,半衰期越短及停藥的速度越快,越容易產生戒斷症候群。長期使用容易產生身體上及心理上的依賴性,而需要更大量的藥物來維持效果,以避免產生戒斷時不舒服的症狀包括焦慮、焦躁不安、手腳發抖、心跳、血壓上昇、冒冷汗、耳鳴、頭痛及失眠等等,更嚴重的甚至會有憂鬱、妄想、抽畜及譫妄等症狀。通常戒斷的症狀在停藥之後。2─3天內會產生,也有延遲至1星期左右才發生的。戒斷症候群發生時應趕快送醫治療,在醫師的指示及照顧下,逐漸停藥。
  BZD類藥物的安全性較高,大約須要2毫克以上的劑量才會使人致死,但如果和其他物品一起使用,(如酒精、海洛英、嗎啡等),則危險性大增,會造成呼吸中樞的抑制而致死。BZD的申毒症狀較輕微的有記憶力變差、注意力無法集中、判斷能力降低,對事情反應的時間變長,運動功能變差等現象,輕微中毒時如果從事危險工作,常會引起意外事件的發生,有的人則形成自制力的降低,而產生攻擊性行為。
  在BZD中毒或出現戒斷症候群時,應趕快送醫治療,家屬亦應配合醫師,讓醫師儘可能知道患者使用何種藥物,劑量的大小、服藥的時間以及是否同時使用其他藥物等,以幫助診斷及治療。

********************************************************************
個案:Benzodiazepine濫用 (作者: 台大 精神部)

林小姐,今年25歲,她在去年底由二姐陪同到急診處掛號,主訴害怕、不安、失眠、全身顫抖、心悸、對聲音、光線過度敏感,對人物、時間與地點混淆不清,直說有人想害她,有時還會看到一大堆螞蟻在地上爬。內科醫師照會精神科醫師去診察後,初步判斷是藥物戒斷後引起之譫妄狀態(delirium),因此安排她住院治療。
  林小姐自幼生長南部鄉下,個性好強而固執,遇有事就容易緊張卻又事事求全。商專畢業後,她北上台北,在某家貿易公司當會計小姐。當時發覺都市的女孩熱衷於穿著化蛝齠R遊樂,感到自己對這種文化格格不入,再加上工作常加班,會計帳目過度繁複,經常擔心帳目上有所差錯。半年下來,她開始感到全身倦怠無力,且有頭痛、失眠等症狀。甚至在等公車時,都會有緊張、焦慮等情形。於是,她就在附近的診所拿些藥吃,醫師說開的是鎮靜安眠的藥物,需要時可使用。個案服藥後,覺得睡眠及身體症狀有改善,以後便自行到附近藥房購買,一有失眠便服用。然而在三年前的一個夜晚,個案回家路經暗巷,遭一名男子搶劫,且對她有性冒犯之舉動。從此,個案不敢一個人夜間外出,而且經當作惡夢。她常獨自呆坐,腦子裡老是出現爆炸,車禍等畫面。在工作上,地也常因帳目出錯,而受到上司指責,以致她換了好幾個工作。
  由於情況越來越差,林小姐到某綜合醫院求診。醫生開的藥物,恰巧也是她使用過的安眠藥,為了方便起見,她開始自行買藥服用。二、三年下來,藥量愈來愈多,有時一天下來吃了一、二十顆、中間雖也曾試著停藥,但是當晚便失眠,並且感到心悸、胃不舒服、緊張,她必須趕快再吃藥,才能勉強睡幾個小時。去年以前,林小姐約二姐買了房子,邀個案一起住,始發現個案對藥物成癮,極力勸她戒藥,林小姐最後痛下決心,開始戒藥,第三天就發生了上述症狀,不得不來急診求醫。
  住院後,醫師綜合病史,身體檢查、精神狀態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確定是因Benzodiazepine濫用成癮後,產生身體依賴,最後因戒斷而產生症狀。因此以替代的藥物換算成她每日服用的成癮藥物之相等劑量給予,前於二週內逐漸減量,在這期間,個案意識逐漸清醒,可以敘述自己的擔心與害怕。醫師除了以同理心與了解支持的態度對她以外,並教導她放鬆身心的技巧,也說明她為什麼會發病。個案在住院三週以後出院,改在門診繼續追蹤治療。
http://ntuh.mc.ntu.edu.tw/cgi-bin/bvuser.dll/ehospital/index.jsp?BV_UseBVCookie=no